恐龙博物馆 > 恐龙的珍闻轶事 > 恐龙发现的往事

      

北极地区的禽龙脚印

  在北极圈南侧东经20度的地方,有一群荒僻的岛屿落寞地漂浮在格陵兰海的东面,畏缩在凛冽的寒风中。这就是平日里谁也不会引起注意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960年8月3日,一个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地质古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一处白垩纪的砂岩崖壁上,发现了13 个古动物的脚印。每个脚印长60-75厘米,清清楚楚地有三个脚趾。其中,在13.5米的距离内,7个脚印排成一行,其它的脚印则散向四方。

  学者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判断:“这是1亿年前在地球上最为繁盛的恐龙之一——禽龙留下的珍贵足迹。”很快,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世界各地,成了广播电台和各大报刊的特大新闻。

杨钟健教授

  大家都知道,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界。而在热闹非凡的恐龙王国里,禽龙是形形色色的鸟脚类中的一员。它们体长一般在10米左右,身高大约5米;躯体笨重,尾巴粗大;前肢有5个手指,末端无爪,呈“人手状”;它们通常以两脚直立,用两脚行走,脚上有3个脚趾。它们悠闲地在茂密的丛林、湿热的沼泽或湖畔觅食、饮水、漫游。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也于1929年在我国陕西省的神木县发现过禽龙的脚印化石。

  禽龙化石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英国乡村医生曼特尔,1822年3月在英格兰南部苏塞克斯新劈开的公路内侧岩层里采集到的首例恐龙化石就是禽龙的牙齿和骨骼化石。

  在从此以后的100多年,禽龙的历史面纱已经被科学家渐渐揭开了,已经没有隐藏太多的秘密了。但是,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留下禽龙的这些“特写镜头”,却掀起了一阵阵轩然大波。这是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的。

  在过去发现恐龙遗迹的化石地点中,距北极最近的也有4000公里,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北极只有1300公里远。把恐龙分布区的北部界限如此大步地向北推进,怎不令人目瞪口呆呢?

  科学家推测,今天象数叶扁舟一样“漂浮”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一定是和亚欧大陆连在一块的,不然,禽龙怎样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征服700-800公里的海面,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登陆呢?

  恐龙和现代爬行动物一样,都是“冷血动物”,不能自行调节体温。它们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气温而变化。天气很冷,它们就会很快被冻死,所以只能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营建自己的乐园。可是,今天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却是地处北极地区,气候异常严寒。如果在白垩纪的时候也是这样,那么这些禽龙是怎样生活的呢?

  很显然,禽龙的躯体太大了,无法象鳄鱼、蛇类、龟鳖或蜥蜴那样,潜伏在地下以冬眠的方式避过严冬。那么,难道发现禽龙脚印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当年也是终年炎热的地区吗?

  很多古生物学家及地质学家认为,白垩纪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气候,这种暖热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于恐龙的繁衍生息。那时侯,从澳洲、非洲、直至欧亚大陆北部,到处都是恐龙理想的活动场所。就连现在的地球南北极地区,在当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凉快”的地方。

  但是,光有温热的气候是不够的。禽龙是一种素食恐龙,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植物枝叶,才能维持其庞大的躯体所需要的能量。可是,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靠近北极圈,冬季有4个月完全见不到太阳。那么,禽龙能经得起4个月饥饿的考验吗?不然,到哪里去寻找食物呢?

三叠纪地球上的联合古陆

  这个矛盾也许可以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

  三叠纪时期,今天的各个大陆都是联在一起的,叫做“联合古陆”。后来,联合古陆分裂成几个陆块,各个陆块经过漫长时间的漂移,最终移到现在这样的位置。

  在距今7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正在向北漂移的欧亚大陆的一部分。禽龙生活的时代,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仍然在较为靠南的地方,那里有充足的阳光,植物能够终年生长,为禽龙提供着丰沛的食物。

禽龙生活图

  近来,还有一种解释也越来越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那就是“地极迁移学说”。对岩石中的磁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地球的两极并不在现在的位置上。有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称霸的日子里,北极位于西伯利亚的北部,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纬度,只不过在北纬60度左右。与今天的奥斯陆、斯德哥尔摩的纬度差不多,在它的南部依然有较为充足的阳光照耀,维持植物的生长,禽龙也就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禽龙脚印的发现,是恐龙化石发现100多年来最有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一发现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对禽龙这一物种本身的探索。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为科学家了解1亿年前的地球、环境和生物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上一页][下一页]

 

恐龙的珍闻轶事
恐龙大家族
千古之迷——恐龙大绝灭
您家窗外的恐龙
恐龙相关资源
 

 

古生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