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崇拜——菩提树 |
包括傣族在内的西双版纳各民族都是森林民族,从古至今,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与环境条件,也是他们崇拜的最重要的对象,同时对森林的崇拜也与他们对祖先的崇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各民族的村寨(曼)以及村以上的行政单位——“勐”,均至少保留有一片森林,傣族称为“巴消”即“龙山林”。在西双版纳各民族所保存的这类森林,小的数十亩,大的数百亩,也有数千亩的,共有上千个,总面积估计不下十万亩,而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上千种,约占了这个地区植物种类的1/5。它们既是村社的“保护区”,也成了“村社—山地—水田—龙山林”良性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傣族而言,他们的先民们曾居住在高寒地区的“冷森林”,由于人口发展和环境变化,“冷森林”受到严重破坏,难以生存而向“热森林”迁徙。这样,其祖先留下了“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地,没有田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的遗训,“龙山林”的建立也许与这遗训有关。而与“龙山林”作为风水林的建立最直接的关系是傣族对祖先的崇拜。由于正常死亡的多数是具有丰富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老人,他们虽然死去,但“灵魂”尚在,所以“灵魂”比活着的人更聪明、更能干。他们的一切,需要这些“灵魂”的帮助和庇护,由于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森林的,其“灵魂”需要重返自然在森林里安息。这样,“龙山林”就成为神的家园,也称“森林宝座神”。而西双版纳最大的长官“召片领”死后,他们“灵魂”所归的“龙山林”则称为“春欢”,意为“金色的园林”。由于傣族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如因火烧、水淹、刀杀、战争等死亡的人,不能“成神”而成“恶鬼”,他们会祸害于人,即使是土司头人、召片领,他们死后都没有资格进入“龙山林”,而都是属于要被驱逐的对象。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佛教与原始多神教的妥协以及信奉这两类宗教的都是同样的人群,所以傣族对死去的家人的“灵魂”的“赕”即祭祀都不到“龙山林”,而是到佛寺中。而对于“寨神”、“勐神”的祭祀却十分隆重。对于这些“神”的祭品准备很有意思,如对召片领的始祖叭阿拉武的祭品中的猪不能用刀杀死而是用水闷死,鸡也不能用刀杀,要砸鸡至死,用火燎毛。这是因为在叭阿拉武时代,没有刀,人们杀猪、宰鸡就用这些方法;贡品也不能用盘、碗盛,要用竹签串肉和用芭蕉叶置生肉丁、生血块,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盘、碗这类盛皿。这些祭祀及其方式重现了傣族先民最初生活在森林、衣食住行皆依赖于森林的情景,也反映了在叭阿拉武时代,傣族的先民尚处于以狩猎为主的生活状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