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与赞哈

Movie! Go!

  西双版纳傣族称歌手为“赞哈”,他(她)们可能是职业歌手,也可能是业余歌手。每逢婚丧、贺新房和祭祀时,都要请赞哈唱歌,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等。赞哈产生的年代十分悠久,可能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已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于保存、传播和发展傣族的文学艺术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立下了丰功伟绩。傣家人认为“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样,生活缺乏乐趣,这也是为什么村村寨寨都有赞哈的原因。

  傣族关于诗歌和赞哈产生的一些传说均是与热带雨林及其动植物有关。传说之一是“滴水成歌”,说一位姑娘被林中山泉所发出的阵阵清脆柔和而又婉转的声音打动,此声音与姑娘的心跳融为一体而产生了赞哈;传说之二是“蜂蝶启示”,说一位姑娘每天都把各种花朵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花使蜂蝶迷恋,而蜂蝶之歌使她陶醉而学会了唱歌,成为赞哈;其三是“小鸟传言”,说的是一个姑娘爱上了歌声婉转动人的小鸟“诺哥洛”,小鸟死后的灵魂融进姑娘的心灵,使她成为傣族的第一个赞哈。所以傣族的歌谣、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及赞哈的产生都可以认为是热带雨林的“仿生”。

  三百年前,一位傣族诗人在其所著的《论傣族诗歌》一书中曾说过:“民间歌谣最大的特点是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就唱什么,触景生情,见物生歌,随心所欲,没有框框套套”。生活在浩瀚热带雨林中的傣家人,触到的景和见到的物主要就是热带雨林及其林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了;所谓“随心”,他们见得最多的和最常想到的就是人们如何在森林中采撷与狩猎,人们在森林中如何开展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们的各种宗教活动等,这些便成了他们“所欲”的歌唱内容了。如《摘果歌》描述了傣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的采撷生活:“爬直树、爬弯树、摘的摘、吃的吃、摇的摇、捡的捡、抢的抢、哭的哭、笑的笑”,十分朴实、生动。又如《雀屎谷》描述了人们在采撷的过程中发现了“鼠屎雀屎处,长满绿草苗,苗棵有节节,苗棵结小果,……味道更鲜美,……把它带回去,栽在芦苇地,栽在江岸边”而萌芽了水稻栽培的情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