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耕水耨与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地

Movie! Go!

  在傣语中,“农民”称为“波嗨咪纳”,直译为“山地的父亲、稻田的母亲”或意译为“男人种地、女人种田”,这也许与稻谷的生产分为旱谷和水稻有关吧。在民间的《谷子的来历》的传说中,傣族的先民们发现了“雀屎谷”,把它们采回栽种,农耕就萌芽了。那么,农耕是从种田开始,还是从种地开始呢?民间传说和佛教经文中有一个“谷魂奶奶”(呀茺)如何教人,尤其教妇女们种水稻的神话,她就是“咪纳”。那时男人们对于妇女们种水稻的本领既羡慕又不服气,其中一个聪明的男人不知从哪里学会了种山地,他就带领男人们上山,教他们种地,他就成了“波嗨”。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成了“波嗨咪纳”(农民)了。如按这些故事,当然是先有“咪纳”,后有“波嗨”了,这倒是与人类社会从母氏社会到父氏社会的发展吻合。至于为什么对“农民”的叫法把“波嗨”放在“咪纳”的前面?这也许是后来居主导地位的男人们把历史颠倒过来吧!“咪纳”是如何种田的,“波嗨”又如何种地的,谁也说不清楚。倒是我国一些史籍对此有“火耕水耨”的概括,也有“象耕”的记载。在古代,包括西双版纳在内的澜沧江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分布有众多的大象(Elephas maximus Linnaeus),“澜沧”是傣名的汉译,意为“百万大象之河”。傣族的先民们驯养了大象,《蛮书》记载了“土俗养象以耕田”习俗,大象何以耕田令人费解。后来有人解释说:“象自蹈土,……壤糜泥易,人随种之”,使人茅塞顿开。后来人们驯养了水牛,用牛拽犁耕田而使生产力大有发展。傣族之种田历来都不施肥,这除了与他们只种一季稻,其余的时间让其长草,实行“草田轮作”以肥田有关外,还与他们所创造的一种放“跑马水”的灌溉制度有关。即让从森林出来的箐沟水循着一丘丘田流淌,既可降低酷夏高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又可使水稻不断地利用由“跑马水”带来的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营养。

热带雨林的破坏——刀耕火种

  至于“刀耕火种”应是在人们学会冶炼之后,这种耕作方法一直延续到近代。人们把树木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作物,这就是“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利用积聚在热带雨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这在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子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又恢复了,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好方法。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减半,“刀耕火种”的“森林与农地”轮作的周期大为缩短,森林难以恢复,山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退化。所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作出严禁山地“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