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探索峡谷之最
世界之最非它莫属
壮美山河 独具特色
丰富资源 自然遗产
合理开发部分资源
峡谷风物天地共存
峡谷人文 自然淳朴
探索水汽通道探秘
徒步穿越峡谷手记

  大峡谷考察 壮美山河 独具特色  > 大峡谷形成新识
        

  大峡谷的“山河”,其“山”主要指大峡谷围绕的南峰,“河”是指大峡谷本身。山、河的形成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这里要特别强调山、河形成的地质基础。考察研究表明,大峡谷在地理上处在北半球中纬度青藏高原东南部,北东向的东喜马拉雅山,北西向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近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交汇复合的部位,山系集结,高山峡谷,山特别高耸,河特别深切。

大峡谷的成因--板块挤压和地幔上涌

  在地质构造上,它处在南侧印度板块以北北东方向主动漂移,向相对被动的欧亚板块(青藏板块)挤压,以低角度向下俯冲、碰撞,而东侧又受到强大的太平洋板块作用力的抵制。在这样复杂的复合的构造作用下的“挤角”部位(大峡谷拐弯地区),应力集中,挤压、强烈抬升、变质变形。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地幔物质上涌、旋动,“热涡”作用等等,它们与地球各种外圈层相互作用,地质上形成复杂的、即通常称为喜马拉雅东“地结”。构造上强烈上升、变形形成复杂的构造弧弯,地层岩石至少受过两次以上的变质作用,出现的主要是一套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大峡弯内侧还发现高压麻粒岩,即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地区出现的是中、晚、元古代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岩石。复杂的构造弧弯由于强烈的变形和断裂错移而成,蛇绿混杂岩残片零星出露,主要出现花岗质糜棱岩带。据考察和地质测年表明,以南峰为首的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钾氩年龄值为7.4亿年,相当于前寒武纪古老的岩层,与南侧古老的印度地块的地质年龄相仿,是喜马拉雅我国一侧发现的地层年龄的最高值;而古地磁测量表明,白垩纪以前南迦巴瓦峰的位置还在现今的北纬13度附近地方,而现在则处在北纬29度30分的位置,也就是说,自白垩纪以来,南峰为主的地区已随大陆漂移北进了近15个纬度(当然南迦巴瓦峰本身成为断块上升山峰是较年青的)。板块的作用,应力的集中和释放,表现出地壳的强烈上升,地震的高强度和高频度发生,高温地热显示,以及低密、低磁、负重力的固体地球物理的表征,表征大峡弯地区地幔物质上涌,挤压旋扭活动,是地球上有数的“地热涡”之一。据矿物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上升量达到30毫米/年,是地球上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地质和构造基础上,加以强大的流水为主的外营力作用,是大拐弯峡谷山、河的主要成因。在上述这样的地质环境基础上,大峡谷的山河组合在一起,出现在三大山系(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的交汇和三大板块交互作用复合的特殊部位,形成世界上地形起伏最大的高山峡谷地形,山系集结,地形特别高耸,河道拐弯、峡谷特别深切。形成高山峡谷的内营力主要是板块构造的作用,地幔物质的上涌,“热涡”的出现,壳幔物质的交互作用和运动,导致的地壳强烈上升,物质的流动、变形、变质(包括地缝合线在内的这样深大断裂构造,以及正断层、压性断裂构造变形在内)。外营力主要是年平均2000立方米/秒的雅鲁藏布江巨大水量的侵蚀和切割;谷坡山坡的各种坡面重力作用的侵蚀剥蚀以及高山部分冰雪作用的侵蚀、啮蚀作用。带着上千流量的巨大水量的世界最高大河的雅江中上游,主要适应东西向的地缝合带发育,由西向东来到米林县派乡以下,迎面遇上以南峰为首的北东向东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它必然只能寻找地壳上的薄弱部位,穿凿在强烈上升的南峰和加峰之间,围绕南峰作大拐弯而流,形成世界最奇特的拐弯、最深峻的大峡谷是自然的事情。当它从墨脱以下离开南峰还是继续流动切割在同样作强烈阶段性上升的青藏高原东南急斜坡上,形成连续的峡谷也是必然的事情。因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连续V形的峡谷总长达504公里。最后,从青藏高原东南坡麓海拔只有155米的巴昔卡流出国境。往下河性不再是峡谷,流动在印度大平原上,连名字也改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