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顽强的北极生命 > 生命世界的维系


生命世界的演化

  地球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命,全球生物物种估计大约在2000万至1亿种,目前已被认出的只有140多万种,其中脊椎动物4.1万种,植物25万种,其余的包括无脊椎动物、真菌、水藻和其他微生物。而且新的物种仍在不断地被发现,平均说来,每年大约可发现3个鸟类新种,而1990年竟发现了一个猴子新种,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微生物类群还远远没有被完全描述。那么,如此众多的生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生物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化学等的资料,一致认为:由于各种进化动力和机遇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其间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由无生命的无机物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生命世界,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由原始大气和海洋中的许多杂乱无序的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紫外线、闪电、高温等)先合成无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氯化氢、硫化氢等),再形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核糖酸、单糖等)。
  2.有机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产生了氨基酸和核酸。这是所有生物分子的建筑材料。
  3.由众多的大分子聚集而成多分子体系,呈现出初步的生命现象,构成了前细胞型生命。
  4.前细胞生命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形成具备生命特征的细胞。
  5.由单细胞生物发展成为各级多细胞生物。

  最古老的生命化石在南非发现,距今约35亿年,是一些球状和杆状结构,很像原始的藻类和细菌。至今,已发现的最早期的动物化石,都是原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4.5亿年前,出现鱼类。而在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有些鱼类开始爬上了陆地变成最早的两栖动物,它们虽逐渐学会了用肺呼吸,但仍要回到水中产卵,所以离不开水。经漫长的进化后,突变和自然淘汰又创造了奇迹,即有些两栖动物生下的卵有一层皮质硬壳,获得更好的保护,且在体内受精,生产后放在安全的地方,不必受水的限制,这便是爬行动物(距今约2.8亿年)。有些爬行动物大约需要在丛林之中或岩石之间跳跃扑食或逃避敌害,逐渐演化出翅膀,成为鸟类,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埋藏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后期。但爬行动物把卵生出后就不管了,其成活率就很低的。大多数鸟类虽能亲自孵卵,但要忍饥挨饿,十分辛苦,稍一离开,就易为天敌所食。在一些偶然情况下,有些动物便能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这样母兽活动起来既不必再牵挂巢中的卵,也不受天敌的威胁及环境的限制,生出之后精心照料,成活率也高得多,这便是哺乳动物。约1亿年前,胎盘的形成使胚胎的发育得到良好的保证。接着出现了灵长类,最后,人类来到了这个星球。

  当然,这还只不过是生命世界的一半而已,另一半则是植物。

  当生命刚刚在这个星球上出现时,动物和植物间的界限并不很清楚,那时都是一些原始的细菌和藻类,细菌似乎更像动物,藻类则是植物的最初原型,这种混沌状态至少持续了几十亿年,其间,原始的蓝绿藻类就己经开始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而向大气释放氧气,初步显示出植物的基本性质。约10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绿藻和真菌之类。由于光合作用,绿藻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大约6亿年以前,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大大增加,虽还不像今天那么多,但足以支持陆地上日益增多的生命。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大气中已形成一个保护罩,足以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来自于太阳的有害辐射。后来,原生于水中的绿藻之类借助于潮汐的力量或某种偶然的机会而移居到水边的陆地上,并生出根来。到大约4亿年以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真正的陆生植物,这就是原始的蕨类植物,与如今的扫帚蕨相似。大约3.5亿年以前的泥盆纪后期,地球上首次出现种子植物,但那时的种子植物生有很大的叶子(与蕨类植物非常相似),而称蕨类种子植物。又过了2亿多年,到大约1.2亿年以前,开花植物则在地球上繁衍开来,直到今天,它们的数量几乎占地球上所有植物总数的1/3,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植物也大体经历了与动物差不多的进化过程,即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而且在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