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总说北极

  源远流长的历史

  顽强的北极生命

  资源开发与保护

 

 

 

    北极博物馆 > 林林总总说北极 > 北极的军事与外交


冷战中的北极

  北极地区是北美洲、北部欧洲和亚洲北部国家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地区。例如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仅6750公里,比经过欧洲的航线近1000多公里。尽管如此,西方探险家历尽艰险,舍生忘死打通了穿越北冰洋的西北航线和东北航线,但由于恶劣的气候与艰难的航行条件,北极的商业性海上运输迄今仍然不发达。

  但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随之是全国范围的内战和持久的严重饥荒。为拯救彼得格勒等地区的灾民,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夫人的胡佛女士奔走呼号,在美国和西欧募集了大量救济品和资金,并组织船队经北极航线运往前苏联。胡佛女士也为此获得了当时苏联政府的最高荣誉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于反法西斯共同利益,美、英等国又一次穿越白令海峡,通过北极航线将大批急需的战争装备及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前苏联,以支援正在那里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当时,盟国共派遣了78批1571艘次舰船。这些庞大的运输船队顶风冒雪,以破冰船开路,军舰护航,将400万吨粮食、药品、冬衣、武器弹药送到与德军殊死决战的饥寒交迫的苏联军民手中。

  然而,战争刚一结束,原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立刻分裂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并陷入紧张的对立状态之中。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和对抗中,白令海峡已不再是友好往来的通道,而成了互相敌视的最前线。沿北冰洋沿岸,双方都开始建立强大的包括高灵敏雷达网、截击导弹、战斗机群及侦察卫星的早期预警系统,以密切监视对方的行动,并在必要时实现迅速有效的反应。例如,前苏联将摩尔曼斯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空军基地,美国也与之针锋相对,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并与加拿大共同组建北美防空司令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多年中,双方的主要军事手段是地面部队和常规海军,那时对抗的焦点是在西欧和北大西洋。从战略部署与军事态势均衡的角度来看,前苏联海军主力舰队——北方舰队要对西欧地区形成威慑,就必须实现依靠常规海军争夺北大西洋的制海权的雄伟目标。因此,通过挪威海或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狭窄的丹麦海峡进入北大西洋就成为苏军统帅部朝思暮想、急欲实现的计划。而这一咽喉地区的两岸又恰恰控制在西方的格陵兰-冰岛-英国联合防线手里。那时候,该地区因此而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防御链中最受重视,但也是相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