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大百科> 中华英才

著名诗人萨都剌

萨都剌

  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回回人。其先世是大食(今阿拉伯)人。其祖父萨拉布哈与父阿鲁赤于13世纪随蒙古军东来,先后镇守云(今河北赤城北)、代(今山西大同、代县)诸地,后居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故萨都剌为雁门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文献记载不详,或说1271-1368,1272-1348,或1277-1355,1300-1348,1308-1355。

  萨都剌自幼聪慧,善于文词。泰定四年(1327),萨都剌考中进士,次年出任镇江路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以后历任江南诸道御史台掾史、闽海福建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道河北肃政廉访司经历等。萨都剌生性耿直,为官清廉,有许多善政,他提倡开仓济贫,公平买卖,惩治豪强,甚得民心。晚年,萨都剌寓居武林(今杭州),常游历山水。后入方国珍幕府。

  萨都剌工诗善画。他的诗风格多样,体裁多种。写自然景物、边塞风光的诗,亲切动人,细致入微;咏史怀古,揭露、讽刺当时社会状况的诗,气势奔放,借古喻今,表现出对现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宫词,则清婉、雅丽、细腻。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雁门集》八卷、《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

  萨都剌的《早发黄河即事》、《鬻女谣》、《征妇怨》、《织女图》等诗篇,以对比手法,谴责了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无情鞭挞,“哀民生之多艰”,成为折射当时社会真实面貌的一面镜子,被世人誉为“诗史”。如《鬻女谣》:
       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该诗描写了天历年间关陕、两河、东南等地旱灾后,饥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饿殍遍野的悲惨状况。以对比手法,谴责了当权者的骄奢淫逸,揭露了贫富不均、官民对立的社会尖锐矛盾,表达了对苦难灾民的无限同情。

  《早发黄河即事》揭露了当权者朝欢暮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反映了百姓众生“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的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比鲜明,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心酸。
       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
       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
       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
       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
       短褐长不完,粝食长不周。……
       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此外,萨都剌的《织女图》、《谩兴》、《大同驿》等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广为传诵的名篇。

  萨都剌描写景物、风光的诗,隽永柔婉、清新俊逸,富于浪漫色彩。如描写北国风光的《上京即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不毡帘。

  描写闽中风情的《闽城发暮》: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国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萨都剌还擅长写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木兰花慢•彭城怀古》等都是吊古伤时之名篇。尤其是《满江红•金陵怀古》更是脍炙人口,堪为千古绝唱。

  萨都剌不仅诗词名冠一时,还是一位书画家,他善写楷书,擅长篆刻。尤其工于绘画,所画《严陵钓台图》、《梅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元代绘画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