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馆> 风情篇> 壮族

 

鬼斧神工崖壁画

  悠悠左江,源远流长。沿江两岸,峭壁对峙,奇峰挺拔,山光水色,交相辉映。1956年,就在这悬岸峭壁之上,人们发现了一幅幅用赭红颜色平涂绘制的人物、动物和铜鼓、船等器物画像──花山崖壁画。这些画像斑驳影绰,若隐若现,古朴粗犷,蔚为壮观。不少文人墨客观后都留下了“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鬼斧神工输技巧,风吹雨打犹鲜妍”的赞叹。

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黑水河、水口河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7个县境内,至今已在84个地点发现了183处、287个画组。堪称一个以天为屋,以山为屏的200多公里长的巨大画廊。面积之大,图画之多,首屈一指,世界罕见。尤其是宁明县的花山,在宽200米,高约40米的临江崖壁上,布满了色彩鲜艳的画像,尚可辨认者即达1800余个。场面壮阔,气势雄伟,最具代表性,因而以该点之名代表附近所有的崖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的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其中人物最多,动物次之。人物画像有的正身,有的侧身,一律双手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呈半蹲状。高者达3米,最矮者亦有30厘米左右。动物画像以犬类居多,也有少量的鸟。器物画像有环首刀、长剑、钟、鼓、铃、面具等。画像的基本组合和排列方式是以一个腰佩刀剑的高大正身人为核心,其他人物、动物、器物有序地排列在左右两侧或环绕于其四周。这些壁画都是涂抹式而非描绘式的,故人物基本上分不清五官相貌。但笔调圆润饱满、刚劲有力,风格古朴、雅拙、粗犷传神。根据1986年的科学考察测定,其创作年代当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的文化遗存。

  关于花山崖壁画的内容,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人认为画中所展现的是征战会师,祝捷欢舞的场面。有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人们崇拜的民族守护神──蛙神英雄及为他而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无论如何,花山崖壁画充分体现了壮族先民杰出的绘画技巧和创造才能,也为我们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