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简介

丝情古今
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
织染缂绣
服饰大观

 

古文化的彩带—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十九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将这条最初运输丝绸的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绿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海上丝香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上有4条之多。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这些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下面列举两项引自国外并在我国发扬光大的手工艺技术。

意大利马可波罗像  熬糖法

  印度用甘蔗汁熬糖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于公元前三世纪已开始使用机械榨取甘蔗汁,在公元一、二世纪已经可以提炼精细的糖或砂糖了。我国的甘蔗种植大约引自国外,由拓浆制糠的方法,我国较晚才知道。直到五世纪末或六世纪初的南朝齐梁时代,我国南方才懂得可用甘蔗汁生产砂糠,但生产技术和质量都不及印度。贞观21年(公元647年),印度摩揭陀国首次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其使者返回时,唐太宗随即派人到该国学习熬糖法,还邀请印度熬糖工匠两人到长安传授工艺。接着,唐太宗又派外国工匠到南方的越州传播印度熬糖法。

  唐代以后,中国、埃及、印度等国在制糖技术方面相互交流学习。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世祖时曾有埃及人在中国福建传授熬白糖法;而到了十四世纪四十年代,游历中国的伊本·拔图塔则说,中国出产的蔗糖,其质量已超过了埃及。到了明代,中国白砂糖技术已传到了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由于印度的熬白糖法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印地语中将“白砂糖”叫做“cini”,意为“中国的”。

  景泰蓝的问世

  十三世纪珐花瓷瓶景泰蓝是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闻名遐迩的一种掐丝珐琅器,属北京特产。这种珐琅器有“景泰年制”、“大明景泰年制”两种款式。景泰蓝这一名称,最初从北京、广州等地传开,“景泰”是指景泰年间所制,“蓝”即“琅”,是“珐琅”的连读。珐琅主要由石英、瓷土、硼砂、铅等物质组成,属硅酸盐类。

  景泰蓝的掐丝珐琅工艺其实传自阿拉伯国家。这项技术于蒙古人西征时传入中国,元代古籍称之为“大食窑”。该工艺经由中国人的消化吸收,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手工艺技术。有年代可考的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等。宣德、景泰、嘉靖掐丝珐琅均以浅蓝为底,景泰有赭、黄、白、蓝、粉绿、黄绿等色,制作最为精致,也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