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博简介

丝情古今
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
织染缂绣
服饰大观

 

历代成人开裆裤
 

  裤子是腰部以下所穿的主要服饰。现今,人们穿着的裤子由裤腰、裤裆和两个裤脚三部分组成,但中国古人所穿的裤子与现在的裤子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古代的裤子种类极为繁多,也有着极为漫长的演变历史。穿袴褶的北朝男子

  从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来看,中国早期的裤子都为开裆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穿着裤子,它在古代写作“绔”、“袴”。不过那时的裤子可不分男女,而是都只有两只裤腿,无腰无裆(也可说是无腰开裆),穿时只套在胫上(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古人又称之为“胫衣”。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以“双”字来计。穿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是在冬季,可起到保暖的作用。当然,穿着这样的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的话,那就有点不文明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着有一条似腰裙的服饰,这就是裳。可见,那时古人用于遮羞的并不是裤子,而是衣裳。秦汉之际,裤子也从胫衣发展到可遮裹大腿的长裤了,但裤裆仍不加以缝缀。因为在裤子之外,还有裳裙,所以,开裆既不会不文明,也便于私溺。因而古书上也将这种裤子叫作“溺袴”。

  传入中原的满裆长裤,则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这些长年骑在马上的游牧民族来说,穿裳骑马会很不方便。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穿着满裆的长裤了。直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汉族人才开始穿长裤。但最初仅在部队中流行。到了汉代,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为与开裆的“袴”区分开来,这种满裆裤多称为“裈”。颜师古在《急就篇》中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也就是说裈是贴身穿着的。裤子有了蔽羞的合裆之后,应该不需要裳了,但当时贵族阶层还是习惯于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贱的奴仆,为活动便捷,才单独穿裤。

  魏晋南北朝是裤子最为盛行的时期。由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受异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士庶多以着裤为尚。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就是裤脚管特别肥大,人们称之为“大口裤”,类似于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的裤形。与大口裤相配套的则是比较紧身的“褶”,褶与长裤在当时合称“袴褶”,这是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到了开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裤为荣。但这时的裤管已明显收束。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即以“膝裤”的形式出现。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这种开裆膝裤,多加罩于满裆裤之外。

南宋烟色牡丹花罗开裆裤  这件烟色牡丹花罗开裆裤出土于福州南宋的黄昇墓中。裤的通长为87厘米,腰宽74厘米,腰高11.7厘米,裆深36厘米,腿宽28厘米,脚宽27厘米,腰带有所破损。它的面料是花罗,以三经绞罗为地组织,花部组织属平纹组织,提花的纹饰为牡丹。牡丹自唐代以来,就拥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它是富贵与荣誉的象征,为唐宋吉祥纹样中运用最广的题材之一。

  该裤的裤筒每边各用长方形单幅纵式折合,顶部每边各向内皱折两道,略呈弧状。两裤筒内侧加一三角形小裆,裆以下至裤管缝合,而裆以上至顶部未缝合。上接有腰,于背后正中开腰,两端系带。

  黄昇墓中出土的开裆裤尺寸均大于合裆裤,因而推断当时合裆裤穿在里面,而开裆裤则是套在合裆裤外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