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馆 > 中华建筑群芳谱 > 帝王建筑 > 坛庙
  

天坛-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北京天坛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面积约270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祈年殿

祈年殿藻井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天坛皇穹宇

穹宇回音壁

 

天坛园丘坛

圜丘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