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编制了古代最精密的《授时历》

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字若思,出生在邢州邢台,是中国元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制造科学仪器的专家。

郭守敬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对天文学特别感兴趣,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小的天文仪器。他继承祖父郭荣的家学,刻苦钻研天文、算学、水利方面的知识。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负责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

       

 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后来太史局改名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了天文台。当时还有杨恭懿等人一起参予此事。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编出了新历,由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他们首先分析研究了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王恂和郭守敬主张制历应“明历之理”并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因此在新历法制定过程有许多重要的成果。    

《授时历》也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和南宋杨忠辅制的统天历一样,以365.2425日作为一回归年,如果以小时计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千三百二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历公元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要晚三百年,比统天历更晚了近四百年。

应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运行

在研制《授时历》的过程中,郭守敬等人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授时历应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逐日运行的情况,要欧洲早四百年,英国天文学家格列高里最先对招差法作了说明(公元1670年),在牛顿的著作中,直到公元1676至1678年才出现招差法的普遍公式。 

《授时历》编成以后,郭守敬集中精力编写著作,先后撰成《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天文书稿十多种,一百多卷。这些书籍,包括极其珍贵的两个星表,后来都失传了。仅《授时历经》、《授时历议》和简仪、圭表等几种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由于载入《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计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是一样的。

中国古历自西汉刘歆作《三统历》以来,一直利用上元积年和日法进行计算。《授时历》则完全废除了上元积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作为计算的出发点,以至元十八年为“元”,即开始之年。所用的数据,个位数以下一律以100为进位单位,即用百进位式的小数制,取消日法的分数表达式。 

郭守敬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并仔细研究了自西汉以来的七十种历法,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从公元1281年起,《授时历》开始在全国颁布实行,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六十三年(公元1281-1643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长的一部历法。

郭守敬是与张衡、祖冲之等人齐名的我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之一,是13世纪末登上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物。郭守敬在研制新历法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了西汉以来的70多种历法,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也坚持进行实际的测量,努力提高新历法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