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故事

张英伯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年8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正如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界的一件盛事,国际数学家大会也是数学界的一件盛事,受到全世界数学工作者和数学家的关心与瞩目国际数学家大会能够在某一个国家申办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该国在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方面的水平无疑是一重要因素。

    

自1897年开始,国际数学家大会已经举办了23届,除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有所中断外,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的举办国有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挪威、荷兰、英国、瑞典、苏联、芬兰、波兰、日本,都是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数学研究十分活跃的国家,主要集中于北美和中、北欧,在亚洲仅有1990年的东京大会。

90年代初,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和他的学生,惟一的华裔菲尔兹奖得主邱成桐教授向国家主席江泽民建议,中国可以申办世界数学家大会,借以提高我们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促进我们的数学科研和教学。自此中国数学会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申办工作。当时的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是杨乐教授,他向国际数学家联盟提出了办会的申请。

我国是1986年正式加入国际数学家联盟的,现在的国际数学家联盟(IMO)是各国数学会联合组织的机构,成立于1952年,是世界数学家的一个松散的组织,19世纪末成立,通常由五六个人组成的执委会主持日常工作。联盟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地点和程序委员会。联盟执委会下设一个选址委员会,接收各国的申办请求并通过实地考察向联盟召开的成员国代表大会提出他们的推荐意见。联盟还负责确定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程序委员会,该委员会全权决定大会的学术工作。经过中国数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1997年5月,选址委员会通过了推荐中国为2002年大会举办国的决定。

1998年8月15日,国际数学家联盟成员国代表大会在德国的历史名城德雷斯顿举行,来自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名数学家聚集在这里。上午十一时,当时的国际数学家联盟主席芒福德将选址委员会的推荐提交全体代表讨论。挪威代表首先发言,她说2002年正值挪威数学家阿贝尔诞生200周年,因此挪威希望举办该次大会,尽管选址委员会推荐中国为候选国,但挪威不打算放弃申办,并要求作为候选国一起参加投票。挪威代表的发言得到丹麦、瑞典等国的支持,瑞典代表还就西藏问题向中国代表提出了责难。还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对中国政府发放入境签证提出质疑。

当时的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张恭庆代表中国代表团发言,阐明中国申办2002年大会的动机、立场以及筹备情况,经过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辩论终于开始了投票表决。公布表决结果时会场一片肃静,芒福德主席一字一句地读道:中国99票,挪威23票,中国当选为2002年大会举办国。全场长时间热烈鼓掌,掌声未停,挪威代表走到麦克风前,向中国的当选表示祝贺,至此选址工作尘埃落定,中国数学会历经两届理事会申办世界数学家大会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世界数学家大会历时一百多年,第一次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举行,21世纪国际数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在中国举行,这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和光荣。  

国际数学家大会简介

国际数学家大会近年来规模在3000~4000人,会期十天,主要内容是进行学术交流和颁发两项数学奖。

第一项数学奖是菲尔兹奖,1936年始发,授予40岁以下成绩卓著的青年数学家,每届2人,后来增至4人,迄今为止共有42人获奖,此奖项在数学界声望甚高,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另一项为内万林纳奖,1982年开始颁发,用来奖励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学者,每届1人。

学术交流的形式很多,主要是由大会程序委员会(与组织委员会无关)邀请的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大会报告俗称为“一小时报告”,由做出重大贡献的数学家介绍重要研究方向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会议还按相近学科分成十几个分组邀请若干名在近四年中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数学家作分会报告,介绍该领域中各个方向上的重要进展。因为历届委员会都是由在学术上有权威地位的数学家组成,他们提名邀请的报告从整体上看十分精彩。

由于我国直到1986年才加入国际数学家联盟,也由于我国的数学研究曾遭受过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我们中国大陆的数学家尚未得到过菲尔兹奖,之前也没有作过一小时邀请报告,受到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有冯康、吴文俊、张恭庆、马志明。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数学研究空前地发展壮大,研究论文和专著成十倍地增长,在许多数学分支,中国的科研队伍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中国人应邀作报告已屡见不鲜。尽管在重大的研究领域内,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国数学家已经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数学大家庭。鉴于中国数学家的努力,也出于对东道国的尊重,大会程序委员会特别请中国组委会推荐中国自己的45分钟报告人。因此,在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们有11名左右的数学家作45分钟报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北京师范大学张英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