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未来讲座第十七期开讲


  6月26日,李兆平教授登上了理解未来讲座的讲坛,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现场的500名观众做了题为《用人脑探索脑:是探索更是挑战》的主题演讲,并在会后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颀,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方方进行跨界对话。这是理解未来讲座第一次邀请女性科学家登上讲坛,也是讲座的内容第一次拓展到了脑神经的前沿领域。
  2015年,围绕一条裙子到底是“白金”色还是“蓝黑”色,互联网用户们迅速分成了两大阵营。这条点燃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社交网络、引发巨大争论的裙子,在有些人眼中是白金色,而到了另一些人眼中却是蓝黑色。由简单的视错觉开始,李兆平带领观众进入了脑神经理论的更深层,分享视觉系统中最新的理论和实验。
  在脑科学领域,科学家们用人脑来研究脑,这使得探索过程中很容易被直觉误导。在研究视觉系统的过程中,尤其要克服视觉系统所固有的“惯性”。李兆平介绍说,人类有的时候 “视而不见”,因为人类每一时刻都接受到大量的外界信息,处于被“信息轰炸”的状态中。人类有限的心理资源和神经资源不可能同时处理这么多的信息,只能选择性的处理具有高优先性的信息而忽视低优先性的信息,这是人类的生物学特质。
  在主题演讲中,李兆平回顾了历史上脑科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最初,大脑的探索是从医学、心理学、 生理学和解剖学视角出发的,人们从大脑的创伤观察后果,将认知行为和生理机制联系起来;一百多年前,人们认识到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组成细胞;五十多年前,人们开始观察在活体内的神经网络系统的现象和功能;二十多年前, 系统神经科学, 即从整个神经网络系统的生理基础来研究认知行为,成为神经科学的主干之一,而时至今日,人类终于开始用理工科的思维探讨人脑。
  李兆平教授重点介绍了她本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提出 “视觉初皮层注意显著图”的理论。这个理论指出,人类的初级视觉皮层可以在视觉信息加工的非常早期阶段生成视觉显著图,用以引导空间选择性注意的分布。
  对注意机制的研究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最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李兆平教授提出的“视觉初皮层注意显著图”理论概念超出了传统观念的范围,因其涉及大脑注意和视觉中的主要功能,又在近期取得了实验的支持,因此引起学术界的极大注意。
  未来论坛理事陈恂参加了论坛并主持了对话环节。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介绍了未来论坛大奖的推进情况。据悉,由未来论坛发起的“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目前设置两个奖项: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评选的基本方法,是先由一批各个领域的专家提名,然后由科学家委员会在其中进行筛选、审定,并在全球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整个评奖过程则由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目前大奖工作推进顺利,预计将在9月公布第一届大奖获得者。


【李兆平博士简历】
  李兆平教授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执教并担任多个学术机构访问科学家从事研究教学工作。
  1998年,李教授执教伦敦大学学院,协创Gastby计算神经科学中心(Gatsby ComputationalNeuroscience Unit),现担任伦敦大学学院,计算神经科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是神经科学,专长脑科学中的视觉、嗅觉及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研究。她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提出,灵长类动物初级视觉皮层可生成注意显著图,从而自动将视觉注意力吸引至视觉显著区域,这一理论正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实验验证。著作有《理解视觉:理论、模型和数据》一书。(UnderstandingVision: Theory, Models, and Data,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14)

【理解未来讲座简介】
  理解未来讲座,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公益科学讲座,每月一期, 邀请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创新科学家担任主讲嘉宾,并与相关行业知名人士及企业家跨界对话,以传播科学精神、启蒙科学思想。理解未来讲座形式不断创新,内容覆盖材料物理、量子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医疗、科技、社会科学、人文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