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迫在眉睫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作者:马颖超 陈安

  “飞机飞着飞着就丢了,轮船开着开着就沉了。”天津港爆炸事件,改变了以往大家对“家”的认识;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的“拼命三郎”,切纸机前因机械劳动随时可能被切伤手指的工人……让我们不禁感慨,“且活且珍惜”。

  安全无小事,探索一种有别于传统附加安全设施的手段和方法,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更显得尤为必要。


天津港仓库爆炸中被冲击波击碎的玻璃

  天津港事件中,由于爆炸引起的气浪摧毁了建筑物窗户,瞬间锋利如刀的玻璃碎片肆意飞溅,变成可致命的“明枪暗箭”尖刀般飞向逃生的人群。而安全玻璃在受到冲击破碎后,仅会变成一块块均匀的小颗粒。


因操作不慎被切纸机压住手指,险遭断指

  操作类似绞肉机、切纸机等类型的机器过程中,手脚卷入被卡的事故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因为操作者操作不慎,另一方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设备在设计工艺上均缺乏本质安全。

  何为本质安全?

  1978年, 英国化工安全专家TrevorK le tz提出“预防事故的最佳方法不是依靠更加可靠的附加安全设施, 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降低危险程度以取代那些安全装置, 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种理念被称为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基于事物自身特性、规律,通过设计等手段消除或减少工艺、设备中存在的危险物质或危险操作的数量,使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操作不当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和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可见,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与传统安全依靠附加的安全系统实现安全防护的方法不同, 本质安全是避免危险而非控制危险。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中存在的永久的不可分离的要素、质量或属性。本质安全强调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通过采用没有危险或危险性小的材料和工艺条件, 将风险减小到忽略不计的安全水平, 生产过程对人、财产或环境没有危害威胁, 不需要附加或程序安全措施。

  传统安全方法则是通过附加的安全和防护装置或系统来保护人和设备的安全。虽采用本质安全方法并不能做到绝对安全,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伤程度。

  如何实现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强调以系统为平台,致力于系统追问。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机动车驾驶员因疲劳驾驶所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0%至12.8%,大约每年有9000人死于疲劳驾驶。我国《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也明确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个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休息时间小于20分钟”将受到惩罚。既有血的教训又有法律规定,为什么每年还有这么多人死于疲劳驾驶呢?法律并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疲劳驾驶,唯有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强迫超过规定时间驾驶的司机停下来休息,即便是安全意识淡薄或是偶存侥幸心理的驾驶员也不会有超负荷驾驶的机会,这便是本质安全的价值之所在。

  诚然,通往平安中国的道路上荆棘丛生,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真空”里,但在很多危机、风险是可以通过本质安全规避或防范的。

  本质安全就在我们身边

  对于一时疏忽便会“咬人”的切纸机,为杜绝手指损伤事故发生,已经有制造商通过改变切纸机的设计,两手必须同时按住左右两个开关设备才会正常运转,即便操作者麻痹大意或是操作不慎,都不会伤到操作者。

  假如煤气一旦发生泄漏,便会自动切断气源;船倾斜超过30度,便会自动报警;火车进入某一线路后,即便操作人员失误,对面也不会出现另外一辆火车。假如……,更多行业,更多领域里拥有本质安全,许多悲剧都将避免。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我们的高铁在贯穿祖国大江南北的同时,已经跨出国门跑向了世界,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希望更多行业、更多领域在今后的设计中能更突出安全性,更彰显人性化,那么,本质安全定可成为一个可望亦可即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