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灾害应急文化是如何培养的?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作者: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周丹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陈安

  日本作为漂浮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尤以地震最为频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安逸的午后,正躺在沙发上边刷微博边看电视,突然一阵晃动,差点从沙发上摔下来。起身抬头,周围一切都在不停的摇晃,电视画面上滚出一行触目惊心的字幕:X时X分,XX地发生X级地震,震中在XXX,最后还会说明有没有伴生海啸和火山喷发……这就是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这张图展示了最近十年对日本造成伤亡的地震分布,代表地震的圆点密度简直要让人犯密恐症!


绘图 肖媛

  让我们把时间再向前推一推,看看近百年来对日本造成惨重损失的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至少15891人死亡,2579人失踪,6152人受伤。

  2007年7月16日,新潟海岸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至少9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2004年10月23日,新潟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67人死亡。

  2003年9月26日,北海道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591人受伤。

  2003年5月26日,本州岛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造成145人受伤。

  1995年1月17日,西部神户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1945年1月13日,中部名古屋附近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1943年9月10日,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1927年3月7日,西部京都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142807人死亡。

  在上述灾害中,1995年关西阪神大地震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意义,它对日本当时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引起了日本对于保障震后城市建筑、交通的重视,对日本灾害和应急文化的培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灾害频发使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带动忧患意识进而渗透到日本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应对地震的技术手段

  为了应对地震这个大难题,日本到底掌握了哪些“黑科技”呢?最著名的要数地震速报系统了。

  日本地震速报是通过地震源产生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实现的。震源主要会产生两种地震波:一种为P波,破坏性较弱但传播速度较快,每秒约为4至7公里;另一种为S波,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但传播速度较慢,每秒约为 2至5公里。二者速率之比为1.7,这种差异使地震预警成为可能。


绘图 肖媛

  当日本气象厅采集到数据后,可以迅速估算出地震震源位置、强度、范围和到达时间等重要信息,并利用电磁波向公众预报地震信息。

  由于电磁波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远远大于P波的传输速度,因此日本公众可以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做出反应,从而实现地震速报。

  防灾宣传与演习

  日本十分重视防灾宣传和演习,其程度不亚于国防,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科普活动。

  自从1960年日本确定每年9月1 日为全国防灾日起,日本参加防灾演习的人数已累计达3亿人次,参加演习成为了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日本,防灾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日本教育课程中就设置有地震防灾知识的必修课,编有各教育阶段的防震教材,实现全年龄段的防灾教育。上图为日本小学生统一穿戴特制防灾头套参加演习。

  此外,在日本很多大城市都建有防灾中心和科技馆,其中设有地震体验室供市民感受,可以培养市民遇震不惊的心理素质,提高防灾求生能力。

  为了吸取1995年关西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传递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日本政府于2002年在废墟遗址上建立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分为“防灾未来馆”和“人未来馆”两个建筑。其中防灾未来馆回顾和还原了阪神大地震发生时的很多细节,“人未来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主题。

  除了专门的防灾科技馆以外,日本街头也经常会有流动地震体验车,将防震教育送到最贴近普通生活的角落。

  与灾害应急相关的人文理念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日本总是需要面对大量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为了生存,日本人民既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理念,又逐渐养成了十分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甚至发展到可以从动作、语气的微小变化中传神达意。

  从远古时代起,日本人就饱受大自然带来的灾厄之苦,他们对这种能引发山崩地裂、排江倒海的力量充满了敬畏与崇拜之心,因此将大自然中一切具有灵性或力量的事物都奉为神祗。

  从太阳、山海,到鸟兽、草木,甚至传说中的凶神恶煞,都是他们崇拜与敬奉的对象,日本传统民族宗教——神道教由此产生。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日本都道府县(行政区)的徽标中一窥神道教这种自然崇拜的影子:

  13世纪起,禅宗佛教在日本逐渐流行。禅宗美学表达的“枯与寂”、“朝花夕落”、“物哀”美——对生命早逝的悲哀,恰恰反映了日本民众对灾害频发的感受,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枯山水、茶道、寿司、赏樱、武士道,这些为日本民间津津乐道的生活形式,不仅反映了禅宗佛教的宗教信仰,也表达了日本人民的灾害观。

  日本园林景观——枯山水,以石为山,白沙为水,蕴含了美好的事物终将消亡,灾难过后,永恒面前,只有凝固的山与水的寓意。

  日本茶道讲求“一期一会”,举行茶会时主人与客人都十分珍视,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品茶,既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也包含了灾难面前人生转瞬即逝的观念。

  日本传统美食——寿司,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不仅是平民百姓日常佳肴的美味,还是应对灾难不时之需的食品,更是军队士兵快速补给的尚好选择。

  对永恒寂灭的禅学参悟也反过来刺激了日本人对于转瞬即逝、灿烂旖旎的瞬间美的眷恋。樱花开放时绚丽多彩,仿佛一片片云霞,但花期极短,仅有4-10天寿命。匆匆开放、又匆匆凋落,宛如灾害面前的生命一般脆弱的樱花,成为了日本人民的最爱、日本国家的象征。

  日本以樱花比喻武士,认为樱花凋零的时候最美,而武士也崇尚在片刻极致的美中发挥最大的价值,然后慷慨赴死。这种必死的觉悟同时也是自然灾害无情吞噬生命的真实写照。

  然而,苦行与忍耐并不是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全部。在与灾害的不断抗争中,逐渐认识灾害的特征与生命的真谛,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勇敢坚强、积极乐观的活下去,也不失为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徒然草》(日本三大随笔体文学之一)中就表达了积极向上、毫不畏惧的人生观:

  “さようなら”(sayonara)是日本人用在长久分离时的告别用语,意为“珍重”或者“永别”,婉转的尾音更是流露着对离人的依依不舍。或许,在日本人心里,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后会无期。

  在接受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同时,生命也在经受着它带来的严峻考验,让我们向在灾难中失去的生命道一声,珍重。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