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纪海丽 刘薇
编者按:
尽管埃博拉疫情高峰已过,但至今还没有真正经临床验证有效的专用药物。英国利兹大学2月11日公布的一个项目将利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解码”埃博拉病毒,找到抑制病毒复制和生长的方法,从而加速治疗药物的研发。埃博拉到底是何物?我们该如何对付这个冷酷无情的“杀手”?
杀手冷血登场
1976年8月盛夏,非洲扎伊尔埃博拉(Ebola)河边的一个小镇,44岁的教师到医院就医——高烧39度以上,严重腹泻脱水,皮肤干薄如纸,眼眶深陷,医生诊断为疟疾,让他每天到医院检查。可是一周之后,他开始头痛、晕眩、呼吸困难,全身自口、鼻、直肠等多处开始出血,不久便迅速死去。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随后,该小镇附近55个村庄的居民开始大面积感染这种恐怖的疾病,有的家庭全部毁于此劫难。
后来,人们以发源地对这种病毒进行命名,把它叫做“埃博拉病毒”。1976年,它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在世人面前,毫无保留地揭开了血腥的面纱。
一位参加埃博拉救治的医生说:“人类不断开发,不断侵入过去毫无人烟的地区,肯定会接触一些从没碰过的昆虫动物,一些隐藏着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机会对付我们。”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埃博拉病毒一直是最难消灭、最难治愈的病毒之一。针对这种烈性传染病,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
埃博拉病毒(图片来自网络)
杀手身份复杂
“埃博拉病毒病”又称“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50%-90%。该病主要侵犯人类和其它灵长目动物(如猴子、大猩猩和黑猩猩等),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其生物安全等级为最危险的第4级,比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级还高。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致死率为88.8%;苏丹型次之,致死率为53.2%。塔伊森林型对人的致病力较弱,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只会使灵长类动物发病,但人类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亚型从而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包括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猴子、大猩猩、黑猩猩、羚羊、豪猪等也是可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野生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最长潜伏期是21天,如果最后一次接触埃博拉患出血热患者已经21天,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即可排除发病的可能。
医护人员处理病死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杀手武功高强
任何杀手都有软肋,埃博拉病毒也不例外——该病毒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经过60分钟将会被杀死。
可是,日常环境下,它仍然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杀伤力。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讲一个小故事,36岁的阿薇蒂是乌干达的首个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她生病发烧死后,以当地习俗,葬礼上,死者亲属清洗遗体。仪式结束后,亲友们同在一个大水盆洗手,象征亲密团结。可是,阿薇蒂的遗体带有埃博拉病毒,并没有随着宿主的死亡而死亡。于是,阿薇蒂参加葬礼的亲属相继死亡,家中唯一生还者是她8岁的儿子,他当天没有参加葬礼。后来,政府禁止传统葬礼,所有尸体都由政府处理与埋葬,以避免传染。
在实验室中用猴子做实验,证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可是至今没有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
(图片来自网络)
杀手威力十足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的特征,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埃博拉病毒的疫情发展很快,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此轮疫情从2014年2月份在几内亚被发现,短短几个月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埃博拉病毒作为一个恐怖的杀手,其杀人速度可见一斑。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所有报告埃博拉疫情的国家,都应该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红框标注的是遭受埃博拉侵略的国家(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何对付这个杀手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包括突起发热、极度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和咽喉痛。随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皮疹、肾脏和肝脏功能受损,某些病例会同时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当怀疑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2320卫生热线,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同时应告知家属等人员避免接触,以免受到传染。
及时就医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同时应告知患者亲友和家属,请他们立刻通过上述途径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
(2)避免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等)及动物的排泄物;
(3)避免与感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生接触;
(4)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5)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
(6)患病期间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密切接触。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对埃博拉的最新研究
北京时间1月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Pick 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主管:中国科学院网信办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科普博览
京ICP备09112257号-28, 43 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
电话:010-58812558 010-588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