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专家教你如何进补

来源:科学网

  《九九歌》还记得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是“数九寒冬”的第一天,也被称为“入九”。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公布的《中国天文年历》,12月22日12时48分,迎来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天文专家说:冬至这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太阳就会逐渐北移,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民间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气象资料显示,每年冬至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出现,造成骤然降温。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

  不过冬至虽然是数九寒冬的第一天,倒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会儿地球的表面还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还有点儿积热。等到三九天的时候,地面蓄积的热量就耗费得差不多了,天气自然越来越冷,要是再来个冷空气啥的,果断跌入冰窟。

  冬至有“冬至大如年”一说,在我国民间还有“冬令进补”的习俗——每逢冬季,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意思是说只有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冬天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现在人们的营养都那么好,如今的我们,冬天真的还需要进补吗?

  睡觉是最好的进补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几乎是每个进补的人熟知的“名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冬令进补”,差不多就像是“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的公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风趣地表示:“开春的山里已经没有老虎可打了,但是冬令进补的理念还是可以发扬光大的。”

  春生、夏长、秋敛、冬藏。朱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其中冬藏,意为藏于养精蓄锐,藏于休养生息。”

  所以进补的第一要招,先补觉。古语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就是不要晚睡、不要熬夜。同时,朱毅指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适度早睡晚起,早上多睡一会儿、晚起一会儿,是天人合一的冬眠的要领。”换言之,“时长保证”是优质睡眠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冬季,适度的慵懒,偶尔睡个“回笼觉”,都是冬藏之时顺应身体呼唤的养生之道。

  总之,睡好觉是最大的冬令进补。睡眠充足了,在睡好的基础上,才能谈到吃。朱毅坦言,我们通常认为,“应当量入为出,然而在美食不缺、鱼肉丰富的当下,不小心就入多出少”。中国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美食、美味、补益等概念浸淫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我们刚刚“秋贴秋膘”,而后又“冬再补膘”,朱毅指出,这样不停地“补”下去,“只能是一胖毁所有,三斤之后又三斤。因此,在不会饿着的好光景的当下,‘补’的精髓,还是要量‘出’为‘入’更合理”。

  “出”也是补

  吃得痛快的前提是出得顺畅,“出”也是补,就是要保证大便通畅。

  朱毅指出,冬季干燥缺水,蜗居不动,同时又好补多食,这都是便秘的诱因。因此,多喝水,“可以用嘴唇干不干作为是否缺水的一个标志物”,抹唇膏不是关键,喝足水才是重点。“少量多次饮水,喝的时候不要一饮而尽,慢慢喝,小口喝,不着急。”

  冬季室外寒冷,则阻挡了我们走向室外的脚步,因而,户外运动减少。但是,室内运动不能少,这对于防治便秘是很必要的。朱毅表示,在冬季,人们可选择在室内做一些便于进行的简单腰腹部运动,比如舞蹈、仰卧起坐等运动。另外,“肚宜常摩”,记起来的时候、闲起来的时候,多做做腹部按摩,这样可以加速肠道蠕动,以防治便秘。

  吃菜、喝水、运动,加之按摩,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还是不能改变便秘,朱毅提示:“千万不要把便秘不当事,情况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饮食均衡才是“补”

  “冬令进补,补到最后,如果不落实到吃,终归是不得要领的。”朱毅表示,“因此,我们还是要落脚到吃。”吃得适度,吃得均衡,才是“补”。

  首先,不要迷信“大补膏”。朱毅认为,冬令补膏,性价比不高,不必迷信,不管广告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哪怕是祖传秘方也好,都当它是“大力丸”就好,不必当真。

  其次,药补不如食补。对于普通人群,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没有必要追风吃药,补药也是药,没必要。只要膳食均衡,就是补。

  最后,朱毅坦言,冬令进补,睡补第一,睡个小小的懒觉是养生之道;水补不能少;动(运动)补不能缺;食补就是多食蔬菜水果,均衡膳食,这样,吃得香还不胖。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