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12月6日,在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2015年度大会上,考古天文学家黎耕博士介绍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天文史。小编整理了一下演讲的内容,和大家一起跟着黎耕博士探寻失落的古代文明。
如果问大家:现在几点了?估计大多数人会拿出手表或者手机。可在那没有手表也没有手机的古代,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判断时间的呢?时间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日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天文又是什么呢?黎耕博士向观众展示了不断变化发展的考古天文学。
天文学的变革与传承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观象台
黎耕博士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观象台的照片,陶寺遗址距今有四千年左右,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天文遗迹。2003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非常奇特的地基,通过复原和展示,呈现出的是一个一个的柱子,在柱子圆心点通过挖掘发现一个观测点,科学家发现这可能是古人通过观测太阳方位定节气的台址。
俗话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其实人类生活在非常庞大的自然环境里,受自然的影响,与自然相联系。
这是黎耕博士所在的国家天文台,在2009年春分时观测到的情景。在一些重要的节气,太阳会从特定的狭缝升起来。这个狭缝非常细,通过这个可以精确判断今天究竟是什么节气,对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陶寺在考古学上被认为是国家形成的前夜,那时候已经有了职业的天文学家,也就是现在考古天文学家的前身。有了这样社会机构以后人们才会更好认识指导农业生产,完成一些国家形态。
同样,陶寺不仅仅有观测太阳方位定节气的东西,科学家还发现了像漆杆一类非常独特的天文仪器。经过研究论证,基本上证实这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的圭表。
圭表
常识上说的通过“立竿见影”,就可以知道很多东西,比如时间、日期、方向、节气。古代很多建筑有正南正北的基线,古人用这种非常简单方法可以定出什么方向是南北,什么是东西,这也是《周礼》中明确要求建都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通过对漆杆的研究发现,古人非常聪明,四千年前就可以用这些东西来确定节气。
河南登封测影台
圭表测影的方法一直到明清的时候还在使用。河南登封测影台,根据民国学者考证有可能是唐代人建的,传说周公在这里测影。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经历了多么长的时间。这样的铜圭表也很常见,有了这样铜圭表就可以方便地测定现在影长是多少。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与考古研究,黎耕博士表示,相对天文学的“变革”来说,“传承”同样是很重要的主题。郭守敬建八尺圭表就是为了测更精确的影长,制定更为精确的历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是非常封闭的体系,不允许民间私习天文,天文学的知识传统就这样流传下来。
现在人们获取时间的手段很多,通过手机、看新闻联播,都可以知道北京时间是几点几分。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会通过原子钟进行精确测定北京时间,并且进行发布。古代也有这样的仪器和机构,比如这样钦天监这样的天文机构,就是国家天文台的前身。
水运仪象台1:3复原模型
这是复原的1:3的水运仪象台,借助这样的仪器可以把时间留在地面上,并且通过报时的方法向大家进行传播。
北京有非常独特的建筑叫做古观象台,也就是古代的钦天监,最重要功能就是观象授时。天文学家通过观象授时把时间传递给大众,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北京有晨钟和暮鼓,特定时间鼓楼会打鼓还有表演。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故宫里面也有这样的日晷,清朝的时候皇帝已经有了西洋的座钟和漏刻,日晷其实更多地象征了权力。从获取时间一直到守时报时,这是天文学的传承。
北京故宫日晷
中国古代天文学同样有几次重要的变革:汉代有宇宙观之争,持续了几百年关于宇宙观的争论,直到唐代把所有的宇宙观统一了;明清以来同样有两次非常重要的变革,一次是崇祯改历,一次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成立。
不仅我国古代与天文学相关的设备很多,其实现在国家天文台有LAMOST等非常多的现代望远镜,也有在建的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不过几乎可以说现在所有的天文工作,都沿袭了西方天文学的成就。人们经常说的十二星座都是源于古希腊星座体系,但是中国古代也有三垣二十八宿,只不过了解的人并不多。本质上它跟西方的星座体系功能接近,但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黎耕博士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谈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与观众分享了英国巨石阵的例子。英国研究者们认为这巨石阵是与观测日出相关的,但是黎耕博士并不认为这是比陶寺更优秀的观测建筑,因为巨石阵中间缝隙很大,从天文观测的角度来说,不能精确确定某一天或者某一节气。不过英国人在这几十年中做了很多工作,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在学界争论很大,有一些科学家认同,也有一些科学家不认同。
黎耕博士表示,在研究历史、考古、天文和宇宙学的过程中,其实很多东西非常难证实,不能说是对的还是错的,不过英国人表现得非常自信。
英国蛋糕店的巨石阵模型
黎耕博士展示了英国一个非常有名的蛋糕店——Pret a Manger用黄油做的一个巨石阵模型,广告词中说:“我们从每天早晨6点钟就开始工作”,利用的就是巨石阵观测日出这样一个结论。99%的英国人都认为巨石阵是英国的骄傲,它就是用来观测日出方位的。黎耕博士认为,相比较来说,中国人在文化上显得不够那么的自信,而中华文明本应该让中国人非常有底气。
美国的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即便如此,一千年前的超新星爆发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没有办法获得。而席泽宗院士通过非常严谨的研究证实,《宋史》里记载了长达一年零十个月的“客星”,就是这个超新星在一千年多前爆发的样子,哈勃望远镜拍到的是它的爆发后的遗迹。所以从很多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完全可以更自信一点,更加了解自己的传统。
最后,黎耕博士引用席泽宗院士的话结束了演讲:奥巴马总统提出竞选口号是Change,翻译成中文就是“易”,而我们中国人玩易学和《易经》几千年了,我们有非常多且优秀、值得大家尊敬的古老文化可以传承,也希望大家在将来更多地了解古代的科学文化甚至我们自己的文明,不要让我们自己的文明就这样遗失了。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SELF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官网上推出,敬请关注。
主管:中国科学院网信办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科普博览
京ICP备09112257号-28, 43 公网安备11010802031770号
电话:010-58812558 010-588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