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举办第三期“大自然作坊”地理实践课

  1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合作举办的第三期“大自然作坊”地理野外实践课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来自华师附中的100余位学生、老师和家长们参加此次活动。
  上午,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如何采集植物标本和如何制作标本。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超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和贴标等的制作标本的流程。随后,大家满怀着期待进入了森林探险旅途。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辨别乔木、灌木和草本这三类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寻找鼎湖山的先锋植物——荷木、锥栗和马尾松;了解适合马尾松生存的酸性土壤环境;开展植物物候观察,测量植物胸径,观察植物叶片颜色等等;并动手测定溪水的温度和PH值;学习负氧离子的形成原理并推测和寻找鼎湖山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森林探险活动在最后的静心倾听山灵的声音中谢幕。
  此次行程充实丰富,同学们流连忘返,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活动之后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从单纯的花草树木扩大到“水”“土”“气”“生”。身临其境的读懂大自然各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大自然工作坊”地理实践课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选修课的一部分,自2013年10月在鼎湖山开课以来,已经举办了三期。其目的在于通过野外实地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科学的观察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并能自己分析出相关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参与策划组织了这三期活动,并全程为同学们进行辅导和讲解。

学生们在制作标本

开展野外考察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