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演化的5500万年历史”专题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8月2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第二场科普科普讲座“人类演化的5500万年历史”在中国科技馆二层多功能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巡展19个展项中的“人类起源新知: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的成果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主讲,共有近300人现场参与了活动,整个报告厅中座无虚席。

  讲座开始,倪老师先用生动的例子为大家分类了猴子、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接着,倪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在研究古生物起源和早期辐射的主要工作,包括:野外作业,通过地层辨识确定可能找到古生物遗存的地点;化石发现,在野外作业中大量的筛选,寻找可能小到肉眼无法辨识的古生物化石;形态学研究,使用各种现有的科学工具,包括工业高精度级别的CT扫描设备等,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特征;系统重建,利用形态学研究中积累的大量特征数据,进行分类与重建。通过研究,现在已知的灵长类有狐猴形、跗猴、类人猿和已经灭绝的兔猴形、始镜猴等。

  倪老师在2013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阿喀琉斯基猴,即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该物种在系统演化树上非常接近类人猿与跗猴型灵长类开始分道扬镳的关键点,是与类人猿共同祖先关系最近的姊妹类群;最后,倪老师还通过的大量图片为大家介绍了现阶段科学研究对人类祖先在地球演化的足迹、路线的共识。

  互动环节,听众们积极提问,尤其是小朋友对类人猿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小问题充满好奇。倪老师一一耐心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最后鼓励提问的小听众们,长大以后可以参与科学研究,一起解答目前古生物研究中至今还不能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自2012年起推出了巡展,向社会公众展示本院过去一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7月22日,2014年第三届巡展在中国科技馆一层开幕,本次巡展的19项重要成果是遴选自中国科学院2013年的近百项重大成果产出,分为基础前沿领域、国家重大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思想库功能等四大方面,以动画视频、多媒体互动展品、机电互动展项、科普讲座等主要形式呈现。本场讲座后,巡展的下一场场科普讲座将于8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馆二层多功能厅举行。

倪喜军研究员演讲

 

活动现场

 

小朋友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听讲

 

观众一角

 

提问的小朋友

 

会后交流,意犹未尽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