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成功举办“农业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上午,一场题为“关乎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科普讲座在文献情报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做客“科学人讲坛”对话现场。作为我国知名的地理资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专家,闵庆文研究员以一幅幅图片、一个个事例阐述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展望农业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前景,引导现场观众进行了一次农业文化遗产之旅。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耳熟能详,而对农业文化遗产则有些陌生。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何不同?又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对于这一问题,闵庆文研究员首先重点讲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在比较了农业历史学家、农业民俗学家等代表性观点之后,闵庆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作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有庭院复合生态经济型、特殊遗产资源保护型、多个物种互利共生型、景观生态结构优化型以及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型等多种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原汁原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强调必须保住某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才能保护在它基础上产生的优良品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他举例称,对于浙江省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来说,农业文化遗产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变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认识到农业文 化遗产是一种典型的活态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保护和多功能的拓展同时,还需对其进行适度的利用,实施就地保护、示范推广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非常重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特别是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充斥于世的今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必要性。闵庆文研究员的讲座从专业的视角解读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向大家传递了重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思想,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现场观众对于闵庆文研究员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会后还与嘉宾进行交流探讨。 

    作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文化传播的特色品牌,“科学人讲坛”创办于2008年,迄今已经举办了百余场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应邀登上讲坛,传播科学知识,展望科学发展,倡导科学精神,阐述科学人生,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和其他社会公众的热烈欢迎,讲坛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闵庆文研究员演讲

 活动现场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学与中国|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