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新突破:“分子钓钩”智擒“隐形信号”
发布时间:2024-11-11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婷婷、缪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揭开科技工作的神秘面纱,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我和我的研究”系列文章,邀请科学家亲自执笔,分享科研历程,打造科学世界。让我们跟随站在科技最前沿的探索者们,开启一段段充满热情、挑战与惊喜的旅程。

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癌症逐渐成为夺取人们生命的最大杀手。近期,国家癌症中心发布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此次报告提供了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率的最新统计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人数约482.47万,新增癌症病例约257.42万。排名前五的新发癌症分别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

抗癌

(图片来源:pixabay)

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看完这则数据不禁使人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一部分早期癌症的前兆是鼻塞、出血性鼻涕、流鼻血、耳鸣、耳痛、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低烧,异常肿块、溃疡不愈等突出症状。

然而,大多数癌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且癌症的发展进程大多非常迅速。倘若等到症状出现时再去寻求医疗求助,癌症可能已经进展到晚期,此时的治疗难度和复杂性会大大增加。

如果我们能在癌症早期阶段及时诊断出来,就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将其完全治愈。因此,预防癌症最关键的措施是“早诊早治”。

常见的癌症早筛方法有X光片、超声、胃镜、肠镜等。然而,这些方法不仅使被检测者痛苦不堪,还存在灵敏性低、时间长、价格昂贵等缺点。

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高效灵敏地检测出人们是否患有癌症呢?

miRNA可作为癌症早筛的“隐形信号”

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下“miRNA”,又称为microRNA,是一种非常微小的核酸。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以表彰他们发现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可能会有很多小伙伴们疑惑什么是miRNA?有什么作用,能干什么?为什么授予那么高的殊荣?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具有语言、思考、认知的高级动物,但是人与鸭、苍蝇甚至香蕉等的基因数量是差不多的!许多朋友可能大为震惊,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些绝大部分就是miRNA的功劳。

生物体中的每一个基因就像房间中的一盏盏闪光灯,可以打开、关闭,也可以调控光的强度。尽管闪光灯的数量一样,但是不同的开灯情况及不同的灯光亮度最终会导致房间的明暗不一。物种的差别也类似于此道理,miRNA扮演着基因开关的角色,控制着特定基因的表达。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各司其职的工作,微小核糖核酸也不例外。

miRNA存在于每个细胞,并且可以稳定地流通于血液中。它们是身体中的健康信号源,倘若我们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病毒侵害等损伤,miRNA的水平便会发生显著改变以告知危险来临。特别是在预防癌症疾病方面,只要接收到miRNA发出的异常信号,我们就可以在疾病发生前早一步预知风险。

设计“分子吊钩”捕捉癌症“隐形信号”

那么,如何准确地获知miRNA发出的信号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就需要研发出一种灵活、高效、精确的检测系统。

我们团队(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与癌症相关的miRNA的检测工作,通过对核酸结构的精细研究,巧妙地设计出一种“分子钓钩”,即“DNA截锥体纳米结构”,此结构能够灵敏快速捕获癌症的“隐形信号”猎物分子miRNA。

在这里需要引入“纳米”的概念,如果把一根头发沿着直径切开再分成10万分,每一份新发丝的直径就是1纳米。因此,DNA纳米结构是非常小的,能够在生物体内诸多场景下自由流通。

那么,纳米级别的DNA截锥体结构是如何组装的呢?

大多数小伙伴们都玩过乐高的搭建游戏,通过将不同形状的积木按照不同的组装方式搭建出不同的几何模型。DNA截锥体的组装也是类似此原理,我们需要设计出不同的DNA分子用以代替各种积木,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截锥体的空间结构。

“分子吊钩”捕捉“隐形信号”的过程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我们首先用四条链(TPF1,TPF2,TPF3,TPF4)组装成一个DNA三角形,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其中TPF1、TPF2、TPF3这三条链都带有一个叫作DBCO的基团标签。我们还有一条特殊的链(TPF5),它作为捕获“猎物”miRNA的“诱饵”链,其特定区域能够与TPF1,TPF2,TPF3三条链结合,从而将DBCO基团密封在“分子钓钩”截锥体中。

因为TPF5对miRNA有更强的结合力,miRNA会优先与TPF5结合。因此,当“猎物”miRNA出现时,TPF5就像是一个“诱饵”。

当诱饵TPF5与猎物miRNA结合时,原本封闭的截锥体的顶部就会打开,恢复为开放的三角形结构。这时,就会有一种叫作DSN的双链特异性的核酸酶,它就像一把剪刀能够切割已结合的TPF5与miRNA杂合链,让miRNA“重获自由”。这样,释放出来的“猎物”miRNA又能再次与另一个截锥体上的“诱饵”TPF5结合,从而捕获到更多的TPF5。

经过多次循环后,几乎所有的截锥体都变为开放的三角形结构。这时,“猎物”miRNA也捕获了足够多的“诱饵”。当“诱饵”TPF5丧失过多时,那些带有DBCO标签的链(TPF1、TPF2、TPF3)就会暴露出来,这时,它们会与另一条一端带有N3基团的探针链P1结合,从而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特殊的发夹结构。

由于探针P1链的另一端携带有信号分子二茂铁,通过电化学工作平台,我们可以观察到电流峰值的显著变化。当miRNA的浓度增加时,电流曲线的峰值就会越来越高。

相反,当miRNA未出现时,DBCO基团就被封闭在截锥体中,TPF链不能与P1链结合,电极表面不能形成发夹结构,伏安曲线中就不能观察到明显的峰值。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测量曲线的峰值来间接测定“隐形信号”miRNA的含量了,从而实现提前预知疾病。

这种用“分子钓钩”捕捉癌症“隐形信号”的策略,构思先进、设计精巧,且有助于早期检测多种高风险的癌前病变。

未来:“分子吊钩”有望应用于临床癌症早筛

作为“分子钓钩”的截锥体是由人体中的核酸链组装而成的,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有望应用于临床。检测时只需取少量被检测者血清,等待反应30分钟便可以获得结果。如果miRNA的值超出标准范围则预示着被检测者可能有患癌症的风险,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生命是未知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尽早发现”风险,从而尽早干预。与其谈癌色变,不如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一起行动,为健康加油!

参考文献:

(1)Han, B. F.; Zheng, R. S.; Zeng, H. M.; Wang, S. M.; Sun, K. X.; Chen, R.; Li, L.; Wei, W. Q.; He, J.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2024,4, 47-53.

(2)Wang, T. T.; Zheng, X. Y.; Chai, H.; Miao, P. DNA Nanostructure Disintegration-Assisted SPAAC Lig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Nano Letters2024,24, 12233-12238.

(3)Lee, R. C.; Feinbaum, R. L.; Ambros, V. The C. Elegans Heterochronic Gene Lin-4 Encodes Small RNAs with Antisense Complementarity to Lin-14.Cell1993,75, 843-854.

科普中国官方网站: https://www.kepuchina.cn/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