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解码生命科学最新奥秘,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生命新知”系列文章,从独特的视角,解读生命现象,揭示生物奥秘。让我们深入生命世界,探索无限可能。
炎炎夏日,一杯冰镇甘蔗汁带来清凉与甜蜜。
寒风凛冽,一碗红糖水送去温暖与滋养。
日常生活中这些简单的“小确幸”,都与甘蔗这种作物联系在一起。但你知道吗?甘蔗的甘甜并非与生俱来,它经历了科学家们对甘蔗种质的一次次改良。
今天,就让我们讲讲科学家们与甘蔗的故事。
甘蔗的种质是什么?与品种是两回事
甘蔗的种质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它就是甘蔗的品种,但其实两者有所区别。
经过品种审定的甘蔗才能称为甘蔗品种,也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甘蔗种类。在品种审定之前,各种有潜力的中间材料都可以被称为种质,另外经过基因改造的甘蔗也可以被称为种质。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种质是甘蔗的遗传基础,是决定甘蔗品质的根源。
为了选出优质的甘蔗,科学家们会对它进行多个指标的测试,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包括含糖量、产量、抗病性、抗虫性、耐寒性、耐旱性、宿根性和生长速度等。如《糖料甘蔗》国家标准(GB/T 10498-2010),列出最低蔗糖分指标为12%等标准。通过这些测试,科学家们能挑选出那些最具潜力的“优异种质”,让它们在未来的种植中发挥更大作用。
甘蔗拥有庞大的基因组,杂交育种往往耗时耗力
为了让甘蔗更甜、更高产,科学家们做出了许多努力。
最常见的方法是杂交育种,这有点像给甘蔗“找对象”,除了让甘蔗不同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甘蔗和“近缘亲戚”(一般是甘蔗亚族[Saccharinae]甘蔗属[Saccharum]的其他物种),甚至和“远缘亲戚”(一般是甘蔗亚族[Saccharinae]甘蔗属[Saccharum]之外的其他可以和甘蔗杂交的物种,如蔗茅属、河八王属、硬穗属、芒属等)之间都能相互交配,继承它们的优点【6】。
在甘蔗的“近缘亲戚”和“远缘亲戚”中,有众多的野生种质资源,在野外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它们往往会更多地保留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基因。就像父母的优良基因传给孩子一样,科学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高糖高产稳产的甘蔗。
比如,某些甘蔗品种可能抗病性好,但糖分较低;而另一些品种则糖分高但容易生病。通过杂交育种,科学家们希望兼顾这些优点。
然而,由于甘蔗的基因组庞大且复杂,其基因组大小约为10 Gb【6】,而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Gb【7】。人是2倍体生物,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有46条染色体。精子和卵子作为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量是体细胞的一半,各有23条染色体,被称为单倍体。精子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则恢复成为二倍体。因此,二倍体是指生物体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组染色体来自“父亲”,一组染色体来自“母亲”。
而甘蔗则复杂多了,在甘蔗的进化过程中,全基因组经历了多次“多倍化事件”(即染色体数量加倍)【8】。再加上与“亲戚”混乱的杂交,导致甘蔗的基因组呈现多倍性,有上百条染色体,而且每个品种的“父母”来源不一样,导致基因组也不一样。即使“父母”一样,产生的基因组合也有很大区别,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因此,杂交选育过程并不总是顺利,有时候培育出的新甘蔗种质反而不如预期。这种“碰运气”的过程耗时费力,需要花费科学家们数年甚至几十年的观察与筛选。
甘蔗改良的新思路:探索高倍体基因编辑技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因编辑技术。与杂交育种的“碰运气”不同,基因编辑就像“精准修剪”。
基因编辑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甘蔗基因组、转录组(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和蛋白组(蛋白质有无和多少)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及在甘蔗的“远亲”如高粱、玉米和水稻等研究比较深入的作物中进行同源分析,找到影响甘蔗甜度、抗病性等性状的基因。
比如,在感病的品种中存在A基因能被病原菌利用,导致产生病害,而在抗病的品种中,A基因失去了功能而不能被病原菌利用,从而不产生病害,我们就可以在感病的品种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A基因“剪掉”,使A基因和抗病品种一样不能被病原菌利用。这样进行针对性地改造后,就可以快速地聚合高糖高抗等优异性状了。
但基因编辑也有它的难点,其技术复杂,特别是对于甘蔗这样的高倍体作物。前文也提到甘蔗经历了多次“多倍化事件”,导致同源基因多,即同样的基因可能在基因组中有多个拷贝。如果需要基因编辑,则要同时将这些同源基因全部都进行改造。因此,需要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打个比方,如果基因编辑的效率是50%,同时编辑2个同源基因的成功率是25%,那么同时编辑10个同源基因的成功率就只有0.098%了;如果基因编辑的效率提升至80%,同时编辑2个同源基因的成功率理论上能达到64%,而同时编辑10个同源基因的成功率理论上能达到10.7%。因此,提升基因编辑的效率是科学家们努力奋斗的目标【4】。
不论是杂交育种还是基因编辑育种,科学家都在不断努力,让我们吃到越来越甜、产量越来越高的甘蔗。比如,在果蔗领域,科学家们不断选育口感更好、甜度更高更多汁的新品种,让人们在啃甘蔗时获得更好的体验。而在糖蔗领域,科学家则着眼于提高含糖量、产量、抗病性等,让制糖效率更高,保证产量和质量。
结语
科学,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看似普通的甘蔗,其实凝结了许多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口甜美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探索和实验、失败与成功,也有对未来农业的美好期待。
下次,当你品尝一口红糖水时,或许会想到这些默默工作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口甜都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