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的历程
蓝牙(Bluetooth)技术是一种在区域性环境内提供便携式产品以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的系统,目前已为许多电脑制造商及通信器材厂商所支持。
也许,在高科技不断的发展突破中,现代人所关注的并不是联系的可能性,而是联系的便利性。早在几年前,通信及电脑业人士意识到,建立一种真正的低成本、低功率无线基础的无线连接是确实可行的。这种无线连接细小轻便,可完善现有的不同装置模式,为移动通信和商业使用者提供无穷的服务。这样,一种称之为"蓝牙"的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出现了。
"蓝牙"(Bluetooth)是一种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代称,"蓝牙"一词取自一位在公元10世纪统一了丹麦的国王,哈拉德二世、(Harald)的绰号,即"蓝牙"(Bluetooth)。
"蓝牙"技术的最初倡导者是五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爱立信Ericsson, 国际商用机器IBM,英特尔Intel,诺基亚Nokia,和东芝Toshiba。并于1998年5月成立了"蓝牙"特殊利益集团(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 ,该组织采取了向产业界无偿转让该项专利技术的策略,以实现其全球统一标准的目标。SIG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无线通信传播介面以及软件标准,确保不同厂商所制造的产品可以彼此相互沟通。第一次推出使用多方通信器连接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00年年末正式推出,整个系统将会更广泛地将笔记本型电脑及其周边设备以无线电技术充分整合在一起。预计在2002年前,蓝牙将成为1亿多移动电话和数百万桌上电脑、手提电脑及PDA和别的电子装置的标准。
美国的软件巨头微软公司也一改观望的态度,于1999年12月1日正式宣布加盟"蓝牙"特殊利益集团、并与3com、郎讯、摩托罗拉公司及原有的五家公司一起成为"蓝牙"特殊利益集团的九个领导成员,共同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将此项无线连接技术标准推向市场。
"蓝牙"特殊利益集团SIG自98年5月份成立以来,加盟的公司已超过1300个,其中包括诸如AMD、康柏、戴尔、惠普、德州仪器、高通以及卡西欧、菲利普、三星、LG、精工、夏普等许多世界最著名的计算机行业、通信领域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甚至还有汽车与相机的制造商和生产厂家。一项公开的全球统一的技术规范得到了工业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是以往所罕见的。这说明基于此项蓝牙技术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蓝牙"技术的设计初衷就是将智能移动电话与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的信息设备都能不再用电缆,而是用一种小型的、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技术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种个人身边的网络,使得在其范围之内各种信息化的移动便携设备都能无缝地实现资源共享。据国外权威机构预计,几年以后,全世界将会有数以亿计的数字移动电话、PC机以及各种信息设备都会将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接口作为一种标准配置。
"蓝牙"技术标准1.0 A的版本已由该"蓝牙"特殊利益集团于1999年7月26日正式向全世界发布。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完整而全面的技术规范,它可以使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家电的生产厂家按照此技术规范真正能够开始设计和制造嵌入蓝牙技术的产品。
"蓝牙"计划主要面向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高品质耳机等,使用无线的方式将它们连成一个小网(Piconet),多个Piconet之间也可以互连形成Scatternet,从而方便快速的实现各类设备之间的通信。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