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家”刘东生

  上世纪50年代,刘东生带着几十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牵着驮运行李的毛驴,徒步行走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开始了一项艰辛的工作。 

  他们分成十个小组,对穿越黄土高原的十条大断面进行考察,系统采集和分析了大量样品,先后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以及《黄河中游黄土》《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中国黄土堆积》3本专著。 

  刘东生的弟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如此评价:“黄土高原十条大断面考察是黄土研究历史上最为豪迈、最为艰苦、也是组织得最为精当的一次科学活动。” 

  在此之前,还没有人真正系统、科学地考察过黄土高原。在那之后,他们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采集了大量标本,为日后论证黄土的风成成因,编制黄土分布图,提出水土保持方案等重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领衔这场壮举时,刘东生正值壮年,正是率队出征的大好年华。但他的科考探险生涯远未止步于此,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即便他年岁渐长,也始终志在千里。 

  47岁那年,刘东生随科考队攀登以险峻高寒著称的希夏邦马峰。在当时,这是全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惟一从未被人类涉足过的处女峰。就是这次“偏向险峰行”的壮举,让他和队友发现了科学意义重大的“高山栎”化石。 

  74岁奔赴南极、79岁出征北极、85岁踏上青藏高原、88岁深入罗布泊……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贯穿了刘东生的一生。据同行的人回忆,八旬高龄的刘东生加入黄土高原可持续农业发展咨询考察团后,深入新、甘、宁、青、晋、陕黄土腹区进行科学考察,每次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硬朗的身板和轻健的行动,令年轻人都惊叹不已。 

  野外考察时,刘东生手里都会随身携带一个野外记录本,随时将眼前的景物勾勒下来,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我这是受到当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影响,一路做些速写记录,有助于记忆。” 

  刘东生还曾担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第三届名誉主席,第一、二届主席。他在领导协会期间,完成了地球三极科学考察,并为促进北极建站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于1990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全国性一级学会。 

  “野外工作虽然很艰苦,但是也很有趣,我乐在其中。”这就是大探险家刘东生的工作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