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20世纪70年代,就展开了对酸雨问题的研究。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均将酸雨列为重点课题,高度重视酸雨形成机理的研究。通过研究揭示了排放到大气中的SO2被强氧化剂氧化形成硫酸是导致酸雨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建立了我国酸沉降控制技术评价与筛选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硫沉降临界负荷的控制规划和对策;在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和理论基础,开发了硫化物输送模式,初步计算了省区间和跨国的输送量。在此基础上,1987 年制定并在1995年进一步修正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了污染排放控制的相关办法,尤其是针对SO2排放的燃煤过程制定了总量控制的管理办法。与之相应的烟气脱硫技术和工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控制了酸雨污染的恶化。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虽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早期呈现出明显的煤烟型污染特征,但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激增,大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逐渐加重,光化学烟雾的出现不容忽视。20世纪70年代末在兰州地区首次发现了由于当地地形和特殊的产业结构导致的光化学烟雾,并开展了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的综合研究。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报道。研究发现,光化学烟雾是典型的二次污染,臭氧(O3)浓度与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呈高度的非线性关系,在大城市形成O3的VOCs 和NOx 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放的尾气。
因此,我国政府于2000 年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正,将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防治纳入法规管理的范围,并对机动车的排放标准做出了多次加严调整。然而,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呈现出复合污染的态势,即由煤烟型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他污染相叠加构成。大气中由多种来源的多种污染物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如温度、湿度、阳光等)发生多种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耦合构成的复杂大气复合污染体系。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特征包括:(1)大气氧化性增强;(2)PM2.5浓度增加。而后者即是导致灰霾产生的本质原因。
资料来源:《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贺泓,王新明,王跃思,王自发,刘建国,陈运法;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 第28卷.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