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简历

出生年月:1953年9月26日
出生地:辽宁省
民族:满族
履历:

  • 19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

  •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

  • 1985年获博士学位;

  • 1985-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 1991-1992年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还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客座教授,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华北工学院荣誉教授。

  白春礼院士是我国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在国际学术界反映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

  白春礼率领他的科研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及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多种扫描探针显微仪器。为国内外科研院校提供了数十台自行研制的扫描探针显微仪器。这些新型系列显微仪器的研制成功,不仅从无到有,代表了我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水平,而且为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先导和促进作用。

  白春礼利用研制的仪器,在极高分辨率的水平上,对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设备、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那么级加工方面,对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储方式和纳米 科技的研究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这个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主要工作者获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所著《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获1993年中国图书奖和1995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三链核酸的结构与生物化学》获1997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并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等荣誉奖。在国内外共出版了10本中英文专著,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白春礼现还兼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二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基础科学》杂志主编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