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科学装置

二十世纪中以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科学装置的出现。大科学装置是指须通过较多资金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贡献。

近二十年来,根据国家的部署,中国科学院陆续建成并继续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的装置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能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近代物理研究所)、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中国科技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飞机(遥感应用研究所)、长短波授时系统(国家授时中心);新建和进行重大升级改造的装置有: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国家天文台)、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工程(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EAST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改造工程(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云南种质资源库(昆明植物研究所)。

按照应用目的,中国科学院将大科学装置分为公共实验平台、专用研究装置、公益基础设施三种类型。

公共实验平台: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服务的具有强大技术支持能力的大型公共实验装置。

专用研究装置:为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建设的大型研究装置。

公益基础设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的大型科学技术基础设施。

前两类装置中,有些装置在主要应用目标之外,兼有其它应用目标。

大科学装置本身是由多学科支撑、众多高新技术集成和国际竞争的产物;是支撑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发展、先进的大型公共技术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科研基地。大科学装置集中体现出国家科学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技术制造能力。

一批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为众多科研院校和企业科技人员的科学实验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一些基础前沿领域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能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装置的"开放"推动了国内外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锻炼了工程技术队伍,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HT-7超导托卡马克等一批装置已在国际前沿领域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成员或伙伴单位,奠定了中国在国际大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大科学装置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各装置承担单位认真贯彻新时期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目标,高质量地完成装置的建设任务,不断提高装置的运行水平,努力为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展高水平的科学实验创造好的条件,为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做出贡献。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GBOWS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SGLL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 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 EAST
长短波授时系统BPL BPM 遥感飞机IRSA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RSGS 上海光源SS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