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LAMOST
宇宙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宇亩中数百亿个星系是如何分布和演化的?银河系——我们自己的星系——包含有一千亿颗恒星,它又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这些基本而又深奥的问题始终激励着人们对自然界进行不断地探索。
天体在光学波段的光谱包含着丰富的物理信息。星系的光谱可以给出它们的距离、构成、分布和运动等信息。恒星的光谱可以确定它们的分布和运动、光度、温度、化学组成等物理状态。从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中还会发现奇异的天体和天文现象 ,将导致人类对宇宙天体的新认识。
近年来 , 国际上大样本光谱巡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英澳天文台的2dF和美国的SDSS计划的成功实施,获得了空前丰富的星系和恒星光谱资料, 推动了天文学各个分支的蓬勃发展。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以下简称LAMOST)是1997年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投资2.35 亿元。LAMOST项目于2001年9月正式开工,于2008年10月落成。
LAMOST是一架视场为5度横卧于南北方向的中星仪式的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的光学系统包括:5.72 米×4.4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MA(由24块六角 形平面子镜拼接而成),6.67米×6.05米的球面主镜MB(由37块球面子镜拼接而成) 和焦面三个部分。其中MA在观测天体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改变可实时地变化成需要的非球面面形。随观测天区变化的等效圆通光口径是3.6米-4.9米,焦面上有可自动定位的4000根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可同时观测多至4000个天体的光谱, 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在技术上,LAMOST在其反射施密特改正镜上同时采用了薄镜面主动光学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以其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在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突破。并行可控式光纤定位技术解决了同时精确定位 4000个观测目标的难题,也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
LAMOST在口径、视场和光纤数目三者结合上超过了国际上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的大视场多天体光谱巡天计划,其科学目标集中在河外星系的观测 , 银河系结构和演化,以及多波段目标证认三个方面。它对近千万个星系、类星体等河外天体的光谱观测,将在宇宙学模型、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和演化等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对大量恒星的光谱巡天将在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及恒星物理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贡献。结合红外、射电、X射线、伽马射线巡天的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将在各类天体多波段交叉证认上做出重大贡献。
LAMOST 望远镜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作为国家设备,向全国天文界开放,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LAMOST 将使中国天文学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中, 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上,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