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熊猫馆> 保护大熊猫研究

  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合作

 

五一棚野外观察站  20世纪80年代,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生态、行为、种群动态、主食竹类研究等。通过研究掌握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情况,了解了野生大熊猫的部分繁殖生理机理,完成了大熊猫的主食竹类研究,并对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并帮助当地居民提高了对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卧龙野外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1978年,在“五一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开始对境内的脊椎动物区系进行了生态生物学的研究。

  1980年,卧龙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和与WWF签定了长期科研合作协议,该“五一棚”作为中外合作进行大熊猫及其可食竹类的生态观察研究基地。以乔治.夏勒博士为代表的首批WWF派遣专家驻抵“五一棚”,与胡锦矗教授为代表的中方专家一起,对野生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伴生动物种群进行了为期4年的生态生物学方面的详尽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世界大熊猫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WWF派遣动物行为学者德娃.克莱曼博士到卧龙,合作进行圈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繁殖行为学研究。

  1982年,WWF派遣植物学者朱利安到“五一棚”与秦自生教授为代表的中方专家一起,对大熊猫的主食竹类进行了研究。

  1983-1985年,WWF派遣动物学者肯.詹森到“五一棚”,与中方科技人员一起,对野生大熊猫及其伴生珍稀动物进行了生态生物学、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

  1984-1986年,WWF派遣植物学者阿兰.泰勒博士到“五一棚”,与中方专家秦自生教授一起,对野生大熊猫的主食竹类及卧龙植被进行了研究。

  1984-1985年,WWF派遣兽医约翰.赖特博士到大熊猫研究中心,与中方科技人员一起,对圈养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疾病救治、生理生化、病理解剖、人工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85-1987年,WWF派遣当.瑞德到“五一棚”,与中方科技人员一起,对野生大熊猫以及区内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1985-1988年,与WWF合作对卧龙进行了第二次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大规模资源调查。

  1985-1988年,WWF派遣安德鲁.劳里和约翰.麦金龙先生到卧龙,作为《保护区管理与计画》的技术顾问,协助制定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计画〈纲要〉》,并作为制定《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计画》的蓝本。

  1991-1993年,WWF派遣兽医苏.盟凯博士到大熊猫研究中心,协助、顾问我们的兽医和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


  国际合作与技术培训  与美国、日本等国外机构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