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主要科研任务是围绕大熊猫的繁育,增加大熊猫的数量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开展大熊猫、珍贵经济动植物的行为、生态、饲养、繁殖、育幼、生理生化、内分泌、遗传、疾病防治、人工复壮、种群监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开展了以大熊猫为主的区内野生动植物、经济动植物及家畜的研究。着重围绕生态、种群分布、社群行为、饲养、繁殖、生理生化、病理、内分泌、遗传、临床医学、寄生虫病、微量元素、声谱、系谱、人工哺育、人工引种、人工培植、细胞培养、环境因子、大气污染、水文、气象、保护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开发、旅游业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1979-1982年, 对保护区内的皮条河、正河、西河三大水系进行了动植物资源考察;1981-1982年,对保护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大熊猫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1982-1985年,对保护区内森林土壤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进行了研究;1983年,对保护区内的竹类资源、大熊猫可食竹子的开花死亡面积和强度进行了调查研究;1985年后,在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的资助和指导下,相继开展了“卧龙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区系、森林植物区系的调查,发掘一切可能利用的基因资源的研究”,“大熊猫及珍稀动物的生物生态及其保护和人工繁殖的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研究”等大型项目的综合性研究。
从1991年1月1日至2003年10月,通过广大科技人员和饲养人员的13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基本攻克了大熊猫繁育中的“三大难关”--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幼仔成活难。研究中心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研究中心的机构与人员 提高大熊猫繁育力成果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