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葫芦岛

葫芦岛鸟瞰

 

葫芦岛的地形和名称由来

  双手劈开葫芦岛,
  罗梭如带绕,
  撒下奇花异果千种,
  边陲桃源好。
  借问葫芦装的什么药?
  不平常的淀粉、药材、油料,
  愿人民长生不老。

  这是1962年10月作家袁水柏来植物园访问时,诗兴触景而发,即兴提作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赠蔡希陶》一诗。这是人们对美丽富饶的葫芦岛发出的由衷的赞美。

  如带的罗梭江在勐仑镇由东向西再折向东绕了一个大湾,勾画出一个葫芦形的半岛,岛的三面都是江水,只有一个狭长的地方与山坡相连,像是葫芦颈,这座半岛因形状酷似葫芦,所以被人们称为葫芦岛。岛上地形、地势、土壤多样,有冲积台地,低丘山地,沼泽状林地;土壤有冲积土,砖红壤,pH值在5——7之间,土壤富含有机质。各种不同生态习性的热带植物都可找到适合其生长之地,是开展热带植物研究的理想地方。

  葫芦岛不仅地形奇特,而且林木丰茂。 正如1964年蔡希陶教授《咏勐仑植物园》一诗所颂:
    群峦叠叠一豁开,万木森森树海行。
    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形。
    咖啡茁壮枝叶茂,木瓜行行如列兵。
    谁说中华无热带,大好河山满金银。

葫芦岛天然植被的历史变化

热带雨林景区入口的吊桥

  葫芦岛曾是一块蛮荒之地,猿猴嘻戏,野兽出没,森林异常茂密,天然植被类型多样复杂。有以木棉、东京枫杨为标志的河岸季雨林;还有以箭毒木、天料木为标志的季雨林及以番龙眼、千果榄仁为标志的湿性季节性雨林;但由于岛边村寨人口剧增,进岛刀耕火种,反复垦植,致使岛上植被破坏,森林难以恢复,现除保存的90多公顷湿性季节性雨林(沟谷林)和河岸季雨林(江边木棉、枫杨)外,均变为次生林。建园以来,植物园花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逐步将次生林改造为试验地和人造林,以为科研服务。

葫芦岛的历史遗迹

  葫芦岛罗梭江渡口,历史上是普洱、思茅经易武到勐腊和邻近国家的马帮古道必经地。在江边河岸季雨林里有个名为“曼摆来”的村寨,寨内居住10户傣族,他们以农业、捕鱼、摆渡为生。解放前寨子因收留一个被污为“琵琶鬼”的妇女而受到歧视。1958年4月易武县政府(现为勐腊县的镇建制)在岛上兴办棉花农场,吸收了曼摆来寨和王子山曼岗寨的15户瓦族(自称本族)。植物园建立后,农场归并植物园,50多人加入了植物园职工队伍,投入了建园工作。

  植物园现在的旱稻试验区和大苗圃原来是一片次生林,面积数十亩,内有一条近似圆形的人工壕沟。据传是历史上老挝一土司召色勐陇曾率领300名勇士来此建勐,故有“王子地”之称。 60年代初期尚保存的壕沟就是由于当时战事频繁所掘。在现今罗梭江吊桥至曼炸村对面的一片冲积地,建园前长有数百株巨大攀枝花树,盛花之时,一片火红,加上成千只鹭鸶飞落在江边及树上,十分壮观,当地人称此地为“千只鹭鸶”地。在现办公楼和“蔡公村”地带上原建有一座佛寺,60年代初期还有残存的砖头。此外,植物园驻地“葫芦岛”还曾是勐仑祭“勐神”召安喊和召北道印的地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