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2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科技会堂104会议室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2006年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
学生与导师面对面交流问答


同学: 俱乐部具体的活动方式是什么?很多就是大多关于实验的东西,但是没有讲活动时间和活动的方式,是由学校老师带领还是由专门指派人带一些学生?
李京燕老师: 俱乐部是15个基地校,具体的组织工作是各个学校的负责老师,他组织安排学生进所的时间,整个俱乐部大概的活动有这么几项,今天来参加的进所实践是最高层次的,挑的都是各个学校最尖的学生,第一,原始级的科普报告,第二,个别同学去野外考察,还有跟专家的对话、交流、论坛,形式多种多样,是一层一层的,大面积的科普报告都可以参加,直至从报告、考察中脱应出来的在座的同学才可能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实验室的安排是各校老师组织安排,并且和各位导师联系的。

同学: 我们主动找导师,一般喜欢我们用什么方式跟您联系,希望在什么时间?
昌增益: 各种方式都欢迎,最便捷的就是Email,电话可能找不到,面谈也可以。Email、电话、面谈,随时都欢迎。
黄力: Email是最方便的,然后电话面谈更多一些。
田荷珍: 北师大每年接待36个学生,在开始开题报告的时候学生和老师要面对面的,而且要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提出问题,把自己的题目确立,然后进行开题报告,把自己的定位做好,这些步骤是一步一步的,如同我们对学生论文的处理一样。
刘静玲: Email是最方便的,不受时空的限制,跟老师约面谈的时候,我希望你是有备而来的,不是说我还什么都没想好或者是没有问题,这样同学问的多的就是我们做什么题目,你给我们提个题目,而我希望听的是你想做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看了哪些文献再来沟通,这样见一次面效率和效益会大一点。

同学: 我是北京四中的学生,参加科技俱乐部这一段时间以来,给我的印象可能生物方面的或者说实践方面的比较多,而且我刚刚提到有关兴趣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我的兴趣可能是在物理方面,有关物理都能做些什么实验或者说如果不做实验的话,进所能干些什么事情?
田荷珍: 刚才四中这位同学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当今的科研实践当中有所不足的地方,根据李政道生最近有一篇很长的讲话,如果我们创新要从自主创新来看的话,数、理、化、天、地、生这些基础学科应该要后备有人、后继有人,实际上我们在物理学这方面,师大今年接待四位学生是做什么工作呢?是做测试,就叫测试研究生,就是用物理的方法解决环境的问题,化学的问题,比如说红外做一些实验,所以我希望对物理感兴趣的还是可以先从这儿入门,天体物理或者是对暗物质的研究……所以有这个情况。
昌增益: 我们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很多都是物理手段,估计也是有相关的,进到实验室也是一个体会,也是一个过程,像我们很多都是很物理的东西,研究生命物理,生命现象。
周琳: 物理也是俱乐部里面比较弱一点的,王先生在今年的评议会上特意提到了物理、化学的问题,这两个学科涉及到基础知识都要比较牢固,比较扎实,我们也试着做了做,但是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今年王先生特意跟王院士说,跟中科院物理所进行交流,物理所答应接几个学生,现在需要我们再摸索,也需要同学摸索,因为化学有化学这方面的,化学药物各方面的问题,物理同样也是这样,都比较难,但是我们正在试着做,而且今年咱们有同学进入化学和物理,在北京师大就有了,下一步中科院的物理所,所长答应接几位同学,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
洪伟哲: 如果在未来的几个月当中,科技俱乐部有了这个讲座的话,你有这个机会跟讲座者面对面的交流一下,听听他们的建议,因为我不是做物理的,今天做人来的也不太多,你可以直接问问做物理的人,看看你到底是不是有兴趣,物理太大了,有实验物理,有理论物理,看你到底对哪个有兴趣,到底做什么样的研究。
  第二,如果你不一定对学科区分,我还是建议做一些生命科学的研究,因为生命科学最多的发展是在1950年以后,其实生命科学只有50年的历史,需要看到的文献非常少,可以在很短的,少不是一种坏处,因为高中时间很少,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真正前沿的东西,如果你学数学,学生物实际上到大二已经学到最先进的东西,学物理可能到大三,学数学可能到大四还没学到80年代、60年代的东西,研究生才能学到90年代或21世纪初的东西,可能到通过某些学习的东西理解这些方法。

同学: 我们在同一个模式下培养各种能力,而且在老师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保持我们的个性不会受到抹煞,而且全世界的科学家各有各的个性,我们几乎把所有人往同一种性格上……,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发展只有的个性,避免自己的个性不受到抹煞?
昌增益: 这个担心是没必要的,科学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人都不一样,实验的导师、学生风格都不一样,你要有这种考虑,做科学是最好的,因为科学是一个求异的东西,不是求同的,你发现什么新东西,有什么新的想法这个才重要,我想不会,因为读书上课都是同样的课本,甚至全国统编教材,甚至还有教材大纲,科学就是个性,你想怎么做就是怎么做,只要做成功就是英雄,不受限制。
黄力: 这个问题确实是挺好,最近我请了一个美国人,也是我的同行,到我们那儿给研究生讲课,希望他给研究生一些支点,讲完了以后给研究生的建议就是不要听你们导师的,他的想法是很陈旧的,如果你们有你们的想法,一定比导师要高明,生物学的东西就是这样,到实验室就是给你们一个条件,你们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当然我们那里有时候做不了,实验室没那个条件没办法,只要有条件,让大家尽情发挥,老师不会更多地干预你或者让你做这个不做那个,不可能,一般就是让你自由地发挥,现在往往都是这样,学生依赖于老师给他提出一个问题,依赖老师给你一些想法,自己往往投入相对就少了一些,还是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启发想象能力,能够有自己的提问,自己的一些可做的东西,最终有一个闪光的东西出来,这可能是最好的,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怎么能够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创新。
洪伟哲: 首先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包括上一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我以前碰到过的问题,包括是不是会受影响。你有责任来负责自己,如果你希望保持自己的风格和思想,有责任控制自己不被其它的思想所同化,这是必要的,而且我也是人大附中的毕业生,我在人大附中的时候,人大附中有一种很强的思想,就是校风,每个人都有自己极强的个性,你的想法跟其他人的想法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交流,我们互相不受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才清楚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我进阊老师的实验室之前,我对生命科学一点兴趣也没有,我非常喜欢物理,就是最本质的东西,我后来发现科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微观的东西,是我以前所想体验的,所以你不妨去体验一下。

同学: 我在我们学校参加矮牵牛的研究问题,发现了好几个我不大熟悉的问题,我也问了老师,问了一些科技俱乐部的前辈,我种了六瓶矮牵牛,有一瓶沾了霉菌,剩下有两瓶都沾了同样的细菌……从底下看是沫沫,但是另一个不仅长出一个小嘴,现在已经发芽了,挺大的,老师告诉我过不了多久就可以长到生根培养期,我纳闷为什么其中一个被沾的……现在还可以看到细菌的残骸,但是现在都看不到被细菌感染的东西了,为什么同一个细菌感染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剩下有两瓶完全没有感染,长得很好的,但是两个都是一边长叶子,而且长得特别长,老师告诉我们生长素配不一样,我所有配的都是一样的,统一配到200毫升,配到六个瓶,科技俱乐部老师告诉我如果我要做实验的话,我应该把它列成一个表,列成报告,往后就不知道该怎么研究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可以研究,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昌增益: 同样的病毒感染不同的人,有的人得病,有的人不得病,感冒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同样的道理。
黄力: 其实我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问题特别专业,也说明你参与这个活动特别伤心,想把这个事情做好,第一我感觉到你是不是实验方法好像还有问题,或者是操作上,但是我不准备回答任何问题,因为肯定是装懂,我不做这一行,我建议你跟其它的导师、研究生进行一些讨论。
杨歌: 实验操作上的东西,对我来说比较早,景山学校的条件比较好,参加高中科技活动过程中,我们学校一开始先去接触微观的操作上的东西,还有我们应该系统性,你要做的方向有一个了解,我想问的是对我来说一个比较快的,比如一年过程中比较好的培养方法是先去看宏观的东西,还是接触手头可以做的事情。
刘静玲: 我希望选对我的学科的同学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一些比较基本的理论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否则你一下子占到一个点上,你可能学了一些比如说实验的方法或者操作的过程,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我还是希望应该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之后,跟老师共同商定选定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而不是一开始局限在某一点上。
田荷珍: 我们俱乐部挑选学生进来,是考虑这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天分,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进了项目以后,对基本的仪器有一个熟悉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对你有过高的要求,所以能够进俱乐部的学生是比较少数的。咱们国家还是一个很大的国家,经费不够。
黄力: 到我的实验室肯定是做微观的,没有太多的选择,动手方面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需要你动脑子,动手能力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在家里洗过碗就可以,到这里就问题不大,需要你动脑筋。这个题目需要你去思维,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最终具体做什么实验相对来说是次要的事情。

同学: 中国浩浩大国,中国人口也是居世界之最的,为什么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真正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谢谢您。
王绶琯: 这是很多人都要想探讨的问题,我稍微纠正一下,诺贝尔奖是一种说法,我们不希望把它变成一个过分的说法,一个普遍性,在他的领域里头有非常高的成就。至于诺贝尔奖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可以得到,比如说诺贝尔本身就没有让数学得过奖,也没有让天文学家得奖,天文学变成天体物理学的时候,到上个世纪60年代就可以了。有许多地学家得奖的,但是像这些方面很多的成就还是不少的,应该这样看。
  一百多年中,刚刚有一二十年有了个人的自由,整个科学进入探索世界的条件,科学探索必须有这个前提,在前一二百年,因为我们的民族灾难深重,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如果爱因斯坦生在伊拉克的话,现在还在打仗呢,那恐怕很难就会出成果,所以机遇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统计,中国有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就是陈独秀,我觉得陈独秀的成绩也蛮大的,在他下面带出了很多的革命家,但是并不是说明中国就不准出科学家,咱们这个环境使他没有办法,鬼子都要进村了,还要研究什么天体物理,这个办不到。现在已经转到今天这个程度,同学们自己感到对科学有兴趣,我们有很多的叔叔、伯伯,还有哥哥、姐姐都来帮大家引进科学的道路,我们只要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从现在十七八岁的少年经过十年,可能其中就有一两个应该做出来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今天有这一两百人就有一两个可以获得,至于是不是就得诺贝尔奖?不一定。像我认识的一位数学家,他的成就就蛮大的,还有几位地学家,像刘忠生先生,他在黄土高原做的工作也是顶尖级的工作,不过最终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这并不说明中国的中国科学有什么问题了,不是这样的。中华民族有许多许多的问题,但还是出了很多的人才,西方比我们先走了一百多年的路,所以我们就没有他们走得那么顺利,但是这一二十年来我们已经开始干比较健康的事,所以诺贝尔奖也很有趣,最早在英国最多,他们的社会比较开放,后来转移到欧洲去了,现在很多很多得诺贝尔奖的都在美国,所以这个跟社会的发展还是有关的。我相信在你们这一代会看到相当相当多的人都能够做出杰出的工作。
昌增益: 我非常同意王老的意见,分析中国的历史,中国没有科学的传统,中国过去四大发明都是技术,中国是重技术的,科学是抽象的、不讲应用的,我们现在什么都讲应用,实际上是称之为是技术,中国没有这个传统。科学是要长期的积淀,从小时候就有环境的熏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们真正是从80年代开始,很多老一辈的人科学家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做科学,条件很差,需要一个稳定的条件,稳定的环境,才可能长期的,甚至几代人都不够,或者你们这一代,或者再下一代才是一个正规的科学熏陶的环境,才能做出能够拿诺贝尔奖的工作来,我觉得现在太早了,如果我们在中长期规划,十五年以后,2020年定一个位中国到什么程度,有的人说是中国科学强国,仔细分析一下历史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科学很落后,最后定位是科学大国的前列,我们的科学是要后积博发,都需要这种积淀,我们没有这种积淀就期望得到诺贝尔奖,我是不现实的的一种想法,是一种愿望,但是分析历史是不可能的。
黄力: 这需要很好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对于这种科学是能拿诺贝尔奖的,在座的中学生参与这种活动就是培育科学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文化能够培养起来,科学发展就能够产生出很多令人惊喜的成就。
田荷珍: 我们今天这个交流会相当成功,因为今天这个会本身把所有的同学又一次带进了科学的殿堂,遨游了知识的海洋,同时我们聆听着资深教授、专家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导,俱乐部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空间,更值得我们兴奋的是学生代表谈出了他们的心声,实际上每一个同学都经历了艰难的磨炼,进行了艰苦的拼搏,最后他们成功了。俱乐部有一位80中高二的学生,小星星1120颗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就证明我们的学生的成绩是优异的,成绩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我在这儿代表俱乐部感谢在座的三位教授,给我们的很详尽的启示、教导,同时我们也感谢学生代表谈出他们的心得与体会,我们更要来祝贺2006年进到俱乐部的进一步参加科研实践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再接再励,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