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2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科技会堂104会议室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2006年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
李京燕 老师


  各位导师、老师、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上午听了各位老师和同学不同角度的报告,对我启发很大。各位导师和学生的发言确实给我印象很深,各位导师谈到的兴趣的支撑力,田昊枢讲体验过程的关键是学会做真诚、正直、善良的人,杨歌说用三年的努力圆自己的一个梦,洪伟哲说为什么做研究,这是不可替代的经历,他会理解将来怎么走,经历中什么最重要的,热情、思考、态度、兴趣和主动把握机会。我今天说的是一些概括性的想法,给大家提醒。 首先祝贺同学们获得了一个受益一生的机会,第二,提醒同学珍惜这个特殊的发展机会,如何珍惜?怎么去经历?我用“六要六不要”,寄予大家,也是主要给大家讲一些故事,介绍一下经历过来的学生事例,希望大家做得更好。
  第一,要主动,不要被动。主动做什么?怎么叫被动?怎样就会被动?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同学最早跟黄力老师做实验,他也是在高一时期被老师送进实验室,进入实验室黄力老师马上给他一摞的书,有的是整本,有的是圈圈点点的章节,说你去读书吧,这个同学拿着至少是大学基础生物学的书回去,用了一个多学期的时间,几乎每晚都仔细的读,读书、提问,把问题发给老师,老师会摘录地给他回答,再读再问,一个多学期之后,终于可以进实验室了,老师说你们开始做实验吧,体验一下很成熟的实验。结果这个同学就开始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个实验,但实验开始的时候导师先告诉他一些规则,在实验室当中有些药品是有毒的,有一些规则你们必须按照去做,比如实验台不许弄湿了等等,于是这个同学问为什么实验台不许弄湿了,弄湿了会怎么样?。。。。实验过程中,有想法就及时问老师。完成了成熟实验后,该生产生了心得想法,于是问导师,可不可以再做一个新的实验,老师说不可以,因为实验室没有这种菌珠,如果你想做就跟国外的专家联系,于是这个同学上网跟美国专家获取联系,回来跟自己的导师说可以继续做,这样他们又经历了实践,而经历的这段实践,他们的体会是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的,但每一次失败都给他们带来极度的兴奋,失败中发现的问题,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于是继续做。做完之后,老师说可以总结了,于是开始总结,写论文,论文出稿完成之后开始跟老师进行第一次长时间的交流。交流之后才发现总结工作很不容易,并不是你随意的把做过的事情罗列下来,而是要抽象概括,于是第一稿改完之后到第二稿,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第一稿的面貌,但这是一次理性的飞跃,接着两稿、三稿,直至六稿、七稿件,后来也水到渠成的获得一些奖项,但是真正的收获远远比参赛多得多。
  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主动做什么,就是要主动自学,主动质疑、提问,主动求学,主动求助,主动去发现。这个过程很重要,不主动又会是什么样呢?不主动就是等导师,等喂饭,等现成的,又有一个同学也被送入一个重点实验室,进去之后老师的思路是一样的,给他一本书是老师自己写的,说先用一段时间把这本书给抠一抠,同学很高兴,回来就要读书,读了一个自然段发现不懂,后面基本都读不懂,后来找我,这个东西太难了,离我的差距太大,我真是看不懂,我说你想办法抠,把自己的知识迁移到这儿看能不能挂上钩,过了一段时间又找我说我真的没有时间了,我们班里有多少多少活动,我说你还是要坚持,又过了一段时间,同学说我发现找导师也不好找,而且找了导师也不给我解读,书上的知识,我觉得很困难等等,客观的理由越来越多,于是就把自己等老师、等老师告诉现成的东西作为自己能够发展的支持力量,慢慢这种不主动就使得他对这件事情的兴趣慢慢降低了。
  举了两个例子谈主动与不主动,做成这件事,主动很关键,来自哪些方面?来自兴趣。来自兴趣有两个方面,第一兴趣可以是自发的,像杨歌、田昊枢两位同学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他们两个参加答辩,我发现两个同学的共性特点,就是讲自己的故事,越讲越兴奋,不管下面的导师会怎么样,他们两个会津津乐道地谈自己曾经是多么的高兴,这是自发的,但是更多的同学不一定能够有这种自发的天然的兴趣,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所以兴趣的第二表现是可以培养,或者自己的兴趣是可以被发现的。通过什么发现你的兴趣?就是科研实践的体验过程,比如有一个同学上高一就说我特喜欢生物,后来我们说做一个开题报告吧,想一个题目,是生物的,开题报告做得很有意思,联系到生物实验室,那篇论文做得非常好,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等他把这个过程完全经历完以后,他告诉老师真正的兴趣是在物理,后来这个学生保送到北大物理系,但是他考虑物理的时候,生物的这个支撑一定是抹不掉的。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生物,我说你真喜欢吗,我说那你去植物所,结果到了植物所跟老师有交流,实验的条件不是很满足自己,但是他还是做了,一直坚持了一年半,做出一个题目,后来找老师说我真的喜欢生物,我把生物实验室所有好玩的实验都堆在一起,后来被保送到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还有一个学生一上高中就告诉老师非常喜欢物理,我就想尽办法让他参加北大物理实验,参加各种物理实验程序,一直到高三突然跟老师说我现在才发现我的兴趣点不在物理,而是喜欢生物,他后来考上北大生命科学院之后,到中科院动物所,让他接做动物的实验,后来去了香港大学研究生物,现在在美国做交换生学习。
  举这几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将来会遇到很多这种情况,上了大学之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非常不喜欢自己所选的这个专业,而且后悔,极端者是退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不曾发现我究竟喜欢什么,所以科技俱乐部给大家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你去清醒地认识一下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像洪伟哲说的你将来怎么走,概括王老思想,我们的科研实践是一个实战演习,要了解战役的整个过程,要研究进入实验室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导师们是怎么确定的思路、研究方向,国际、国内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现状,进一步体验一个具体过程象打靶训练,当你了解了这个全战役基础上做一个小实验,找一个自己可以涉足的小方向,具体体验科研的小过程,具体研究什么,因为你具体是体验这个思路,并且通过研究的过程理解这种思维方法,甚至是科学方法和科学品德,总之要通过科研过程更清楚自己。
  第二,要合作,不要封闭。
  与导师合作会使你学会尊重,与同学合作会使你学会互补,与俱乐部的老师合作会使你获得更多的机会,与家长合作,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同学都有体验。
  第一个同学在黄立老师那儿做实验,这两位同学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样的,王思远学了北大物理学,何涛同学在北大中文系,他们俩怎么可以和谐地合作在一起,他们的差异在哪里,进入实验室的时候,王思远是喜欢理性思考,对于生物学的原理,自己的理解比较透彻,另外一个是喜欢感性的东西,所以对发现一些新的现象,而且过程中工作的热情表现更突出,于是和谐合作,后来王思远回来说后期的实践真的是在失败中度过,什么能够支撑他们走下来?合作伙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无论到何时,他总是以巨大的工作热情支撑着我,反过来理性的东西不好理解,王思远给他一点一点讲,当我给合作伙伴讲清楚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件事我真的清楚了,他们两个一起参加了全国的比赛,甚至参加了英特比赛,因为合作的同学是要面对面的,考察每一个同学对于这个项目是否都理解得清楚,面对面,万一有一个同学对这个东西不太理解怎么办,后来对其中的一些逻辑推理性特别强的问题,王思远之前给他讲得非常的细致,甚至背下来,这两个合作伙伴就是在非常和谐的合作交流中来做的,千万不要封闭,因为封闭会使你走向尴尬的境地,有的同学会比较保守,他觉得做个人项目,可以把成果最终都归属于自己,其实我们不是要获得一个成功,正视自己多么成功,因为你们现在做任何的项目,对将来没有什么价值,就是这个成果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这个经历非常有价值,所以不要封闭。
  第三,要坚持,不要放弃。
  坚持什么?怎么会放弃,既然做了这件事,一定要坚持,自始至终完成。什么叫坚持了全过程?从开始自主查阅资料到学会了怎样获取资料,从询问专家的研究思路到学会自主发现问题,从观察专家示范实验到自主可以上手实操,从完成了实践过程到总结实践成果,也就是完成论文直至反思自己经历的全过程的感受。这个全过程完全坚持下来,才会懂得科学研究的套路是什么,否则任何半途而废的经历都是残废的经历。
  坚持是一种习惯,做一件事从头到尾,不在于这件事做得怎么样,在于你形成了一个习惯,事情我要做完,相反,如果只是经历了一半感受就换一个,与其这样不如不要经历,因为那样你就会养成一个很坏的习惯,进入社会会涉足很多陌生的事情,一旦从高中就养成了放弃的习惯,你将来对什么事情都可能放弃,越复杂的事情越会放弃,所以坚持是一种习惯。
  怎么会这么有意思的事情都坚持不下来?其实会有很多的情况,比如说导师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手把手的教我怎么办,实验室的情况不像想象的那么优越、有趣,甚至实验不让动手。我去参与实验发现路途非常遥远,耽误了很多课内学习的时间怎么办?我发现学那个东西知识水平相差很远,我有没有必要去在高中就学那些跨越了现在知识水平的知识呢?很难与导师对话的时候,或者经常找不到导师的时候,我该怎么办?这些情况实际上都是使大家退缩的原因,比如有一位同学他特别喜欢化学,后来在北京示范大学一名著名的化学专家名下,结果他查阅资料觉得很有意思,导师说你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个小问题,学生找到我说我不喜欢化学,我发现我特别喜欢物理,其实他是不是不喜欢化学,可能是觉得在做实验会占很多的时间,有点想退缩,于是他说他想研究物理,我说现在暂时没有物理的机会,先做别的,去野外考察,在考察中我发现他的注意力并不是很集中,就是似乎做着的这个实验,脑子里想的是别的,后来回来说我还是喜欢物理,请求科技俱乐部的老师开辟一次学习物理的机会,因为进物理实验室难度很大,不容易接受。这样我们突破性的找到一个物理的实验室,把同学送进去,送进去之后不到一个月,回来就说这个东西太难,导师都不让我们动手,另外根本找不到老师,理由基本上都罗列出来了,最后的理由就是可能还想参加物理奥赛,化学奥赛。结果这件事情就慢慢放弃了,这就叫不坚持。相反有一个同学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也跟随这位北师大化学教授学习,老师让他写综述文件,非常仔细的一步一步写,进一步她发现一个小问题想研究,老师说这个实验室我这里不好提供,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体验这个过程,她说好,于是坚持一点一点的没有放弃,坚持实际上是在养成一个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该生原来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特别是自信心不是很强,经过这个过程的训练,特别是导师全方位的影响之后,他把这种体验和谐地渗透到自己的学习中,结果到高三的时候学习成绩稳步上升,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大学后还和自己的导师学习、交流。所以要坚持,不要放弃,你会获得一生发展的态度。
  第四,要享受,不要怕失败。
  举一个例子,科学探索无论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在过程中如果你去享受,都会产生兴趣。送到植物所的同学,因为自己喜欢,结果一开始跟老师聊天,沟通得不好,导师的方向他都不喜欢,最后自己拼拼凑凑做了很多的实验,还是觉得没有方向,最后老师说那你跟我的研究生做一个方向吧,他的研究生做蓝藻的试验,往里放糖,看蓝藻的机理变化,他仍然不喜欢,结果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个现象,他的蓝藻总是疯长,就问研究生我这个蓝藻怎么疯长,研究生说你赶快扔吧,肯定污染了,他于是扔了,说下一次我一定不污染,我要精心做这个实验,程序过程认真地去操作,但是他在操作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什么时间加入糖呢?实验开始还是最后加?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应该是越往后操作,试验干扰度越小,于是他就尽可能地往后加糖,结果这次实验出来之后,蓝藻更加地疯长,于是他说糟糕,这回不告诉他了,就把这个实验结果藏起来,然后继续做实验。过了一段时间,他和自己的导师坐在一起沟通,无意中提出了这件事,他说特别奇怪,我做的蓝藻老是疯长,老师说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蓝藻有多少多少价值,你要是能养出蓝藻让它疯长,这也是一个好事。于是这个同学想我还是查找一下蓝藻真的很有价值吗,最后发现蓝藻确实有价值,于是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磨合之后,选定了自己的方向,一种蓝藻增殖的新方法,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写的是享受科学过程,他觉得非常快乐,所以要享受,不要怕失败。
  洪伟哲同学说失败比成功有更大的财富,就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可能是失败带给你的,但是接受的时候很痛苦,但你可不可以把失败做为财富,这是一种观念,建立一种观念,特别是从小建立,会获得很多的收获。
  第五,要反思,不要草结尾。
  反思实际上指向体验,它会为你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草草结尾是关注功利,关注结果最终可能获得暂时的荣誉。反思和结果能不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我想在反思中去获得或者是精心的获得体验,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些同学进入实验室因为发现确定题目之后就很难,做到一个学期了,结果他的实验结果始终不满意,可是已经到了大赛比赛时间,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矛盾,实验其实没做完,甚至刚刚开始,比赛是有诱惑的,因为它可以为你获得一些荣誉,可是又没有结果,该怎么办?于是马上找导师,现在就有这样,导师给我打来电话,怎么有些同学说赶快写论文吧,因为我这儿需要马上要交论文,结果导师是很不高兴这件事的,因为工作没有做完,还不到该总结的时候,你却要草草总结,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且会形成一个很糟糕的习惯。实际上这种经历还不如不经历,在这里也是提醒同学,千万不要草草结尾,而是要精心做完之后然后去反思,刘静玲老师给同学们看了那么多的环境,所有的同学对环境有了一个认识,概括一下什么是环境,概括它是多样的,是动态变化的,其实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但是经历实验的过程不是这样的,这个项目可能是某一个环境的某一点东西,然后你去做了一个小实验,然后在这实验中拿一些数据,说明这个实验怎么增长了,什么降落了,总结完了草草结尾,最终可能什么是环境都不清楚,刘静玲提醒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反思理性升华的过程,这个升华的过程是真正思维提高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你的论文或者是结果性的东西真的是水到渠成的,所以提醒大家水到渠成地获取结果。
  第六,要为做人,不要为作品。
  中学时代体验科学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科学素质,而我理解科学素质的内涵核心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实事求是,其二是创新,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素质基础,所以从中学开始培养是意义很大的,主要是要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是形成做人的品德,科研体验最终的目的是塑造良好的风格,而不是为了一个作品完成论文获奖。
  在座的同学要庆贺自己获得了受益一生的发展机会,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受益一生的特殊发展机会,将带你走进一段苦后才甜的经历,祝愿同学们精心地走好这段人生之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