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2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科技会堂104会议室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2006年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
——科学研究与个人兴趣
黄力 研究员



  各位同学,老师,早上好。我的题目是“科学研究与个人兴趣”。我选这个题目的直接原因是,几天前我看了我儿子写的一篇作文。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他们学校最近请了几位专家给他们做了关于航天的科普报告。回来后,他写了一篇作文,文中说,“今天我们学校请了几位老博士给我们讲航天知识,但我对航天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儿子只喜欢动物,于是他的作文通篇写的都是怎样与瞌睡作斗争:快要睡着了,然后怎样挣扎着醒过来。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我最近经常考虑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做科研,但是不是都对科学有真正的兴趣呢?我现在有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与他们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科学其实没有真正的兴趣。因此,经常出现这样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我好象在逼着他(她)这么做那么做,而他(她)自己则是在很勉强地敷衍、对付,只想着尽快能够满足最起码的毕业标准,然后走到下一步去。所以,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刚才,几位老师已经就科研实践的意义,还有科研的方法说了很多,很全面。我只是想把我自己经历过或者让我感动、触动的事传递给大家,说一些故事。
  在这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个秘密,就是我对参与青少年科技实践的想法。这个想法的核心和关键词就是“兴趣”。我一直认为,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发现和培养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在科学研究中,有一种是好奇心驱使的科学探索。好奇心非常重要,有了好奇心,做科学,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乐趣,愿意投入,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个人利益。当然,除了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还有需求引导的科学研究,甚至是利益驱动的科学研究。今天我只说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
  我本人参与青少年的培养计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1998、1999年的时候,中国科协青少部搞了一个跨世纪青少年人才培养计划。那个计划主要是想培养精英。在北京选了二十个左右的中学生,放到各个实验室进行培养。更早一点,我在国外也接触了一些与中学生科技实践相关的事情。我在国外大学工作期间,曾经参加过招生。我在招生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学生报考大学时,除了把学习成绩给大学寄过去之外,还要说明你参加科研等课外活动的经历和感受。我记得当时收到的申请书中,大概有50%是附了这样一类说明,即本人在某个学校的实验室或者某个实验站参加了科研活动,因此对这个学科感兴趣,将来想做这方面的科研。他们参与过、体验过,所以能说这样的话。与我们的做法不同的是,他们那里不完全是精英教育,中学生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机会,到实验室或者实验站去接受一些训练。
  在科学研究中兴趣的重要性在哪里呢?科学研究本身是非常艰苦的,不总是一个特别浪漫的事情。很多人都会说,我对科研非常感兴趣。这常常是在他(她)亲身体验科研之前的一个说法。当他(她)遇到挫折之后,还能不能说有兴趣,就非常重要了。很多人碰到困难之后就打退堂鼓,觉得科研不如想象得那么好,于是改变主意做别的事。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我在国外时有这样一个学生,开始时,他对生物学研究非常有兴趣,刚进大学不久就对我说,以后很想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想去读研究生、拿博士学位,所以非常积极地参加了我们组织的各种科研实践。过了一个学期,他又跑来找我,说现在想法完全变了,自己实际上对生物科学没有真正的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生物立法,大学毕业后想去学法律,然后搞生物立法。这就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实践和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做出一个比较明智的决定。
  如果你有了真正的兴趣、经得起挫折考验的兴趣,那么你在科研活动中即使碰到再大的困难,也会从中得到乐趣。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国外时有这样一个同事,她在自己实验室的门上贴了这样一段话,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摘来的,“尽管我每天都是在晚上十二点以后离开,但是当我把灯关了、门关了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非常兴奋、一种由衷的兴奋,因为我又知道了一些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她体会到了乐趣。在国外时,我有一个研究生同学,她工作十分辛苦,但做了一年多的实验之后发现都白做了,因为整个思路都是错的。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难承受,但她每天依然很有信心、心态平和地到实验室做新的实验。我问她,遇到那么大的挫折怎么还能有那么好的心态?她是做生物化学的。她说她一直对生化着迷,把两个看不见的东西放到试管里,作用之后就能产生检测的到的变化,真是太奇妙了!这是一种永远的诱惑。就是这一条支持着她去面对所有的挫折和困难。我有一个加拿大同学,他小时候就对生物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兴趣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他有一次过生日的时候,他舅舅送给他一架显微镜。从此,他对生物着了迷,他把家里给他的钱都用来买生物学方面的书。上大学以后,他选修所有与生物学相关和对生物学有帮助的课,每天白天晚上连着听课,睡觉也不回去,在学校里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他说他将来想去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在此后的大约二十多年里,我没有听到任何关于他的消息。最近,我遇到一个人,他正好认识我那个同学。我的同学现在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研究蛋白质晶体结构。所以,你只要真正有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不觉得辛苦,就能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最终实现你的梦想。
  如果没有兴趣怎么办?那就不做科研,干别的。我认识丹麦一个大学的微生物系主任,60多岁。在那儿退休是很晚的。但他今年却辞职了,不仅是辞去系主任的职,而且改行去学画画。他做研究已经有40多年了,研究一种酶,也就是生物催化剂,研究这个酶怎么工作。他说,做了这么多年研究,对于酶的兴趣已经没有了,现在又有了新的兴趣,那就是画画。我觉得这是挺自然的,有兴趣就做下去,做好,从中得到乐趣,发现人生价值。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兴趣,完全可以离开科学研究,不一定做科学家或者在实验室工作,没有必要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挣扎着做实验,可以干别的,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社会现在已经多元化了,生活方式、就业也有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说到底,我们遇到的问题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关的。学而优则仕、则优越的社会地位、则比较好的生活,兴趣不是一个主导的东西,学习是为了别的东西。这种传统的影响不仅仅在国内有,在国外的华人圈中也一样。我在国外的学校每年招收很多华裔学生,就是在国外出生的华人子弟。当地的美国老师说,对于华人学生的未来就业选择是比较容易作出推测的,他们通常或者是选择去读医学院,或者是去读MBA。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这些学生的家长告诉他们这两个专业是最好的,做了这两个行当,以后的社会地位、生活都有保障。经济情况好的时候,大家更愿意选择MBA,经济情况不好就去做医生,医生的待遇从来都是好的。美国人觉得中国人很有意思,就是这两个选择,或者这边,或者那边,很简单。但是对美国学生做一个判断则常常比较困难,你不知道他们准备干什么,他们往往会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做出判断,做出选择,而那个选择往往出乎意料。经过一年的尝试,发现自己对生物学没有兴趣,就去做别的,有的人的确是这样,过了一年、两年,发现自己对生物学非常有兴趣,他会全力投入。
  在王老的带领下,我们实验室很早就参与了青少年科学实践的活动。我发现,到我们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都有很好的基础,天资也非常好。这些同学进来的时候就让你感到非常吃惊,你给他(她)一本书或者一个专业文献,他(她)很快就能够理解,思路非常清晰,做实验也很好。后来,这些学生上了清华、北大,再后来,出国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是否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或者对生物学真的很有兴趣?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希望他们能够。我们这个实验室想做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经历这里面的苦和乐。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很满意了。这个时候,同学们就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一个对于科学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和体验后的判断。如果同学们对于科研感兴趣,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做出很多的贡献,甚至像刚才王老期待的那样,做出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发现科研与原来的预想有距离,自己不希望更多地投入,也不妨选择别的方向,即使这样,这种科研训练对你来说也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你学到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生,对你的将来会有大的帮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