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大讲堂 >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名家讲堂

时间:2005年12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科技会堂104会议室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


 

2006年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交流会
——科学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
刘静玲教授


  首先感谢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给我这个机会。也是2002年这个季节,周林老师和田荷珍老师把引荐参加了这个俱乐部,第一次也是参加“大手拉小手”的活动,当时给我一个突然的任务,从此我跟俱乐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今天的这个题目,要想在30分钟之内跟同学交流和讨论清楚是有一定困难的,只是从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把我和106中学、景山中学同学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跟大家分享。我的学科是环境科学,一些基本的理念,借这个机会跟同学一起探讨。
  我从小学到本科学习,跟着老师一步步学的过程。从研究生之后要自己主动研究一些问题。我觉得大家非常幸运,这么早就能够跟一些做研究的导师一起工作,特别是进入国家的实验室。我们在本科,听一位院士的报告大家都非常激动,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我的工作经历,主要是以教学和科研,中间也有一些跟外面的交流,在国家环保总局的项目管理的工作。社会的兼职,我投入精力最多或者比较开心的还是跟一些青少年朋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互动的,我们都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科学家做科学研究时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挑战权威或者提出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批判思维。我们在大学里讲课,上课之前就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对我的课程有什么想法,或者看了一本书或者看了一章教材,最关心的是同学有没有从教材里发现问题。最典型的例子,从大学一年级到研究生期间,因为我的背景是学生物学的,所有的教科书前言里面都有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我进入到环境科学里,发现咱们国家并不是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少很多,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在后面。看任何一个研究报告,首先站的立场不一样,如果认为人家的研究好,或者得了诺贝尔奖,并不等同于它就是绝对的权威,在科学领域,没有特别的完美,都会找到不足或者有一点点漏洞,有很多科学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不断地怀疑和提出问题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二是分析能力,科学研究并不是自己完全从零做起,亲身获取所有的第一手资料,很多数据信息,分析的时候可能在数据的海洋里,但是需要发现规律,有很多综合资料的分析。同学问我最多的就是我们怎么查资料,因为现在网络非常好,实际上同学也非常苦恼,经常一个关键词能搜出很多资料,但很多都是垃圾信息,需要辨别和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谈谈逻辑思维,数据出来以后,你想通过数据发现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研究生经常说这一学期我到野外得到了很多数据,但是我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或者科学思维的方式,能够把这些数据和周围的规律、关系、本质挖掘出来,很重要。
  所谓的创新思维是最重要的,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中国人很愿意从众,经常我们的小组一讨论的时候,比如景山中学三个同学讨论,前两个同学发言,第三个同学就说我同意他们两个说法,我说不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一个问题,就一个简单的词,但是你们的想法应该是不一样的,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样就怎么样,你要仔细考虑你自己的想法。需要创造性的或者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和挖掘,提出自己的思考。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科学研究只有阶段性的成果,没有最终的结果。这个阶段研究,得到这个结论,过几天就会发现其他同学,或者其它的科学家部分的或者全部提出补充的事实或相反的证据,需要反复的求证。
  同学都参加了俱乐部,我认为都是对科学有兴趣的。不可能所有的同学到最后都成为一个科学家,不是作为科学家,或者大家在各个行业工作的时候,我认为科学和技术的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认为它是一个能力,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看《哈利.波特》,最后遇到危险和关键时候怎么办?我觉得那里的小女孩儿非常厉害,她最后会想到办法,想到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平常知识的储备,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这是一种能力。科学技术也是,比如到野外采样,有的同学可能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采,如果有这方面的积累,就应该知道我到野外应该怎样布点,怎样设计实验。
  21世纪整个社会,无论生活好、工作还是学习,我认为都需要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素养的储备,对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很重要的。
  科学研究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发现问题或者需要观察力,或者思考、观察,做出假设,最后检验。这里有一点,同学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容易忽视,很多同学提出来这是我想出来的,你得给我证据,国内外的资料查到以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或者某些科学家有类似的研究,但是跟你想的不一样,你需要给我证据。很多同学说这完全是我创新的,即便是你自己创新的,必须参考已有的理论和一些研究的成果,科学研究不应该从零开始,应该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这是很重要的。
  和科学家、管理者或者决策者交流探讨,包括做环境的研究生下去调查的时候,跟一些农民、渔民都要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听各种各样的报告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或者跟同学交流,跟老师、科学家,现在有因特网,可以跟远程的科学家交流,比如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现在都很容易查到Email、通讯地址,有一些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交流。
  我在香港的时候的房东太太是中学生,老师给他们一个题目,比如基因食品,他们必须需要找到两个以上的科学家,他们小组把我当成一个,跟我约了一下午的时间访问,非常有意思,研究生跟我讨论的时候什么都不带就来讨论,但是这个小组拿了非常多的在网上收集的资料,在图书馆查的资料,问题的提纲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他们这方面的训练比较不错。访问我的同时,还选择在网上跟国外的科学家在网上探讨问题。现在同学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大,通过各种方式,通讯、打电话,可以认识很多科学家朋友。
  科学的过程做完了之后,很多研究题目经常是交了一个报告就算结题了,实际上这里可能有很多问题、成果或者规律,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大家都很浮躁,做完一个题目,又有其它的工作,就放在一边了,我们的研究生也有这个过程,比如答辩完了就拿到学位了,实际上有很多遗留的科学问题都隐含在这里。现在要求硕士生、博士生,最后总结、提升,得出创新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过程应该长。106中学和景山中学的同学,做完了之后,自己的计划,应该留相当长的时间把成果提炼,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科学研究通用的方法是我在网上查到的,比如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推理与论证法、抽象法。但是关键不是树上的方法,而是已经溶化在你的大脑中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美国一位教授提出来的给青少年的建议,成为“天才”的13种思维工具,我归纳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想象-抽象的过程,需要发现问题,需要仔细去观察,很多实验现象可能一闪即逝,可能里面隐含了很多问题。第二是模式的认知,中学阶段的数理化的基础,各方面的能力不错了,比如对环境科学感需要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内容,假如没有基本的认知,下一步的过程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也没法跟其它研究做比较。第三部分,需要兴趣,如果对这方面没有兴趣,退出没有问题。要有兴趣的投入,才有感情的投入。106和景山的学生开始都觉得选题是很痛苦的过程,一旦做进去之后,老师不让做,同学的热情高涨,兴趣不减。因为大家的学习也很紧,可是他们都说不行,我还想做哪个部分,已经进入这种状态。感兴趣以后还得抽身,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去思考科学的问题。模式实际上就是量化的,搞环境研究的因素非常多,但是很多同学量化的概念薄弱了,数据非常多,而且一说环境,可能定性的或者感性的东西很快就占入同学的头脑,定量化,模型化,或者一个国外的模型能不能拿到这儿用,北京市这种环境下可以用,需要考察转化,或者修改、综合。最后提出创造力,可能是前几个部分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说哪个同学有创造力,在这些过程之后才能看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能力的培养,书面的语言是三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培养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判断和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特别强调独立。我们跟同学一起讨论的时候,同学经常说谁提出来,是怎样解决问题,我们就说你自己的想法到底怎么样,是完全和别人不一样,还是20%的不同,50%的不同,还是完全是你自己的想法,都不一样。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单独的做研究,每天琢磨研究工作,实际上我们认为应该是全面的素质的培养。根据我们科学研究过程当中跟同学沟通,觉得这几个方面的能力非常重要。
  第一,怀疑和分析,怀疑实际上就是挑战权威,包括教科书,我跟本科生讲课的时候说教科书有一些确实是朴实的规律,但有一些都是需要不断更新、补充的,尤其环境科学发展的非常快,可能今天提出一个理论,明天就有人验证其中有些地方不对,或者补充新的,不停地变,不能说印刷成书的或者纸的教材,就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不是这样的。
  第二,环境科学特别需要整合和理论提升。所谓的整合,高中同学应该特别善于利用现在已经学到的知识,比如要考察一个同学的综合整合能力,可能出一个环境的题目,为什么?他需要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地理的,包括历史研究的历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各种知识,最后在环境科学里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
  第三,诚信。中国的诚信社会、和谐社会怎么建立,同学在科研过程当中也建立信誉。在我们的研究领域会说哪个科学家的信誉非常好,信誉度非常好,某一些人的论文值得推敲,需要仔细验证。
  第四,领导与合作。现在大家都是一个小的团队,一个小组,团队必须有一个组长,组长需要有领导能力,还有合作,小组里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说我的能力特别强,自己做一个题目。在科学研究里,特别是环境科学不提倡。可能数学、物理一个人研究可以,但是环境的问题,数据量非常大,工作量非常大,一个人肯定做不完,分工合作的能力也需要培养。
  最后需要很多能力综合才能形成创新能力。
  研究型的学习,归纳起来有几类。一类是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环境科学很容易发现周边或者学校里有什么问题,给我们提出来解决,非常重要。
  跟科学家建立联系,进入到国家的重点实验室,非常好,进入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科研团队里,进入到这个课题里,可能会省去很多时间一步到了国内先进或者国际水平,整个课题组有很多资源现在可以利用,不用从头摸一个特别新的方法,可能方法初步成型,但是看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下一步怎么做,如何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特色。
  最后,参加这个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学到的,能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周围的环境,非常重要。
  中学生研究型学习有几个优势,第一,高中阶段的好奇心非常强。不想尝试就没法进入这种状态,只要想尝试就会有结果,过程非常好。第二,有时我们跟博士、博士后或者老师讨论问题,他在这个领域里深入的太深了,很多问题被局限在里面了,青少年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同学,还有本科生,思维都是发散的,没有框架,非常好。第三,高中的同学具有特别旺盛的精力,学习很多,但是业余时间同学会有很多精力投入到这里,非常重要。第四,特别好的是学校、家庭包括俱乐部等社会给大家搭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小的时候肯定没有。对中学生来说,科学这个领域都是天高任鸟飞的过程。
  我从我的老师或者从同行里学到的,或者我自己努力做的。第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科学没有特别模糊的。第二,严谨。知错就改,虚心好学。第三,公平公正的做人原则非常重要。科技俱乐部的同学参加讨论,大家都是平等的,我有什么问题就直截了当的问你,有什么我没看到的文献,我会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你讲一讲或者讨论一下,或者我回去要看一下,大家都是非常公正、公平的。第四,钻研。经常有科学家说,聪明的科学家在一个木板上能找到最薄的地方钻一个眼,就会有所发现,或者发现石油喷泉式的出来了。但是找最薄的地方是你的能力,必须得钻下去,经常很多同学浮在上面,不钻下去就没有结果,可能离结果或者接近成功就差一步,但是没钻下去,钉子没钉进去就没结果。很多同学克服了很多困难,坚持到最后,肯定会有成果。假如在科学研究当中证明这条路,这个方法失败了,这也是一个成果,非常好的成果。最后是应该有不断探求的精神。
  我一说到环境大家会有什么想法?
同学: 我们待的地方,比如这个屋子空气比较高,污染很大。
同学: 我觉得环境和人是互相影响的。
刘静玲: 地球环境,或者全球环境变化。这是卫星照的。这是“神六”宇航员照的中国的这段,从整个地球进入到一个局部。假如我们坐在飞机上看地球是什么样的。进入到森林里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北方的大雪,这时的森林又是另一种环境。中国确实幅员比较辽阔,云南、四川,不同的环境类型。这是晚上的情况,给它起名“二泉映月”,是我特别喜欢的照片,感觉又不一样。森林里有很多生命,有的时候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变化。这个地方是桂林刘三姐的故乡。后面的大树是榕树王,是一棵榕树,榕树独木成林,远看像一片林地。我进到榕树里面照的照片,为什么能独木成林呢?支柱落在地上又成为一个分枝,树干横向的分枝那么长。这些都是偏自然的环境。
  八达岭长城,大年初一下完雪以后跑到一个人没有的地方照的照片。这是北京的西山的小的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意自然和环境的和谐,这是西山一个寺庙里的景观,本来是一个自然的泉,但是做了一个龙头,泉水从这里引出来,非常美,可以做一个节水的宣传。从北京进入到师大的校园,春天在校园里照的,给同学打出来以后,同学都说我们从来没看见过这种植物,为什么呢?大家没有时间观察,平常走在路上,一走而过,这是非常漂亮的早春的植物,报春花,照出来之后学生都说特美,但是他们平时都没发现。荷花盛开,这个植物是叫荷花玉兰,玉兰的一种,花比较大。这是我们校园的花,当时北京是桑拿天气,天都是雾蒙蒙的,如果是蓝天白云作为背景,我是从树下面往上照的。这是学生上课时的环境,大家在提问题。这是居室的环境,我们家客厅的一角。
  还有跟日常关系很密切的,这是我请求我女儿支援我的小照片,都是环境里的组成部分。
  照片看完了,现在需要进入到提升的阶段,到底什么是环境?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 看了这么多图片让人们感到赏心悦目,都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结合的非常好。看到这样的照片同学们也发出赞叹声。
同学: 环境是各种因素相结合的,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人和自然一起,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成环境,是生活的环境。
刘静玲: 同学说得非常好,但是用科学的语言总结一下,在环境科学当中,和生态学里提的环境是不一样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现在又有人提出复合的环境,很难分辨清自然、人工的中间类型。“神六”飞船是非常典型的人工环境,完全人工营造的环境。在自然界或者咱们周围很难分清,会议室里主要是人为主的人工的建筑,但是有空气,有自然的要素,自然和人工的环境。
   环境的特点,第一是多样性。第二,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实际上是整体性的,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互相影响。第三,时空变化,从整个地球一直到了非常微小的会议室,时空变化,季节变化,白天、晚上的变化。第四,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有的科学家或者有的朋友经常问我现在环境特别恶劣,但是我生活的挺好的,有时是相对稳定的,给人提供相对稳定的条件。实际上有一些变化都是隐含的。第五,环境的脆弱性。由于一个因子的破坏,环境很容易崩溃。最后,环境变化是滞后的,变化的环境不是马上反映出来,是滞后的,大家现在觉得破坏环境没有直接后果,看到后果是已经晚了。
  这些特点造成了目前为止人类面临很多的环境危机,有人归结为出十大危机,有人说可能更多。总体这些危机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障碍或者瓶颈,或者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质量。
  环境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恩格斯的一段话,人类经常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最著名的一句话,人不仅要征服自然,还要改造自然。现在从环境科学的角度需要重新审视这样的想法。最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破坏和干预超出了自然界“忍受”的程度,导致了不平衡的状态。
  出路在哪里?希望同学和我,和喜欢环境科学的青少年朋友共同寻找一些出路。
  推荐一些书目,很重要的是《寂静的春天》,是现代环境科学标志性的出版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