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动的大地
探索地震的奥秘
地震来了怎么办
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
地震历史文物
现代地震研究
合作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 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 北京市地震局 栏目主编:王 越
地电观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地电仪 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与研究工作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作为地震前兆方法之一的地电观测不断得到加强,在全国重要地震活跃区和重点监视区相继开展了这一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地电观测系统。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电台站117个,其中属于基本台网的地电台站53个,区域台站64个,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华北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主要是进行岩石电阻率观测,它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直流四极对称装置,在固定台站上进行观测。 80年代初,还用大极距偶电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而更深乃至震源附近(10-25公里)岩层电阻率的变化是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观测的。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浅部(200-700米)至2-3公里乃至深部十几公里的地电观测系统。
地电仪
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与研究工作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作为地震前兆方法之一的地电观测不断得到加强,在全国重要地震活跃区和重点监视区相继开展了这一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的地电观测系统。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电台站117个,其中属于基本台网的地电台站53个,区域台站64个,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华北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我国的地电前兆观测主要是进行岩石电阻率观测,它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直流四极对称装置,在固定台站上进行观测。 80年代初,还用大极距偶电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而更深乃至震源附近(10-25公里)岩层电阻率的变化是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法观测的。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浅部(200-700米)至2-3公里乃至深部十几公里的地电观测系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