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动的大地
探索地震的奥秘
地震来了怎么办
唐山地震自救二十例
地震历史文物
现代地震研究
合作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 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 北京市地震局 栏目主编:王 越
中国活动断裂研究 台湾地震时地表出现 长达1公里的地表裂缝 中国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的中上部,而且震中密集成带,常与一定断裂带相吻合。因而,中国在地震研究中对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甚为重视。 断裂的命名方案如下: 老断裂:新生代前活动过的断裂; 新断裂:新生代活动过的断裂; 第四纪断裂:第四纪活动过的断裂; 活动断裂: ① 三万五千年左右以来活动过的断裂; ② 一万一千年以来活动过的断裂(全新世断裂)。 中国活动断裂的分区特征。中国活动断裂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中国西部活动断裂走向以东西向或北西西向为主,大型的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发育,位移量也较大;中国东部活动断裂以北北东与北东走向为主,北西与北西西向次之。中国东、西部活动断裂的这种差异与其各自的地震活动性相呼应的,即西部地震强度、频度均比东部高;而在大陆东部,相对华南与东北,华北较强的活动断裂,也对应着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测量人员进行野外观测 对活动断裂的研究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方面: 断裂几何学研究:主要通过遥感信息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填图及地球物理勘探,了解断裂在平面与剖面上的形态特征。 断裂运动学研究:综合分析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及震源机制资料,描述断裂两盘运动方向及其演变历史。 断裂动力学研究:通过微震观测、断裂带物质的实验研究、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等,研究断裂活动方式及断裂带周围的应力场。 断裂的地震活动模型研究: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地震研究及微震活动分析,研究断裂的长度、深度、断距、位移速率等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划分不来强震危险区,确定最大强震复发间隔,并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对中国地震构造的研究取得的进展迅速,也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了中国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它们是:大地构造边界带、新构造差异运动带、活动断裂带、断陷盆地带、地壳厚度变异带动等; (2)提出了强震发生的构造部位的标志,即断裂带端点、拐点、交点、闭锁点、网络结点; (3)总结了中国地震发生的孕育模式和发展过程,诸如震源组合模式、膨胀-蠕动模式,以及结合各种前兆、震时和震后地震效应提出的海城和唐山地震孕育和发展的阶段性; (4)总结了许多地震预报新方法,包括构造类比法,构造追踪法,以及地震迁移、地震填空、地震重复率等方法。 这些认识和地震预报方法的运用,反映了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进展。但是,在地震构造研究中,未知数还很多,特别是将地震地质方法用于地震预报还处于较低水平。
台湾地震时地表出现 长达1公里的地表裂缝
中国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的中上部,而且震中密集成带,常与一定断裂带相吻合。因而,中国在地震研究中对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甚为重视。 断裂的命名方案如下: 老断裂:新生代前活动过的断裂; 新断裂:新生代活动过的断裂; 第四纪断裂:第四纪活动过的断裂; 活动断裂: ① 三万五千年左右以来活动过的断裂; ② 一万一千年以来活动过的断裂(全新世断裂)。
中国活动断裂的分区特征。中国活动断裂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中国西部活动断裂走向以东西向或北西西向为主,大型的走滑断层和逆断层发育,位移量也较大;中国东部活动断裂以北北东与北东走向为主,北西与北西西向次之。中国东、西部活动断裂的这种差异与其各自的地震活动性相呼应的,即西部地震强度、频度均比东部高;而在大陆东部,相对华南与东北,华北较强的活动断裂,也对应着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测量人员进行野外观测
对活动断裂的研究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方面: 断裂几何学研究:主要通过遥感信息解译、地质地貌调查与填图及地球物理勘探,了解断裂在平面与剖面上的形态特征。 断裂运动学研究:综合分析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及震源机制资料,描述断裂两盘运动方向及其演变历史。 断裂动力学研究:通过微震观测、断裂带物质的实验研究、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等,研究断裂活动方式及断裂带周围的应力场。 断裂的地震活动模型研究:在以上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地震研究及微震活动分析,研究断裂的长度、深度、断距、位移速率等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划分不来强震危险区,确定最大强震复发间隔,并以数学形式表达出来。 对中国地震构造的研究取得的进展迅速,也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规律性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出了中国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它们是:大地构造边界带、新构造差异运动带、活动断裂带、断陷盆地带、地壳厚度变异带动等; (2)提出了强震发生的构造部位的标志,即断裂带端点、拐点、交点、闭锁点、网络结点; (3)总结了中国地震发生的孕育模式和发展过程,诸如震源组合模式、膨胀-蠕动模式,以及结合各种前兆、震时和震后地震效应提出的海城和唐山地震孕育和发展的阶段性; (4)总结了许多地震预报新方法,包括构造类比法,构造追踪法,以及地震迁移、地震填空、地震重复率等方法。 这些认识和地震预报方法的运用,反映了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进展。但是,在地震构造研究中,未知数还很多,特别是将地震地质方法用于地震预报还处于较低水平。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