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毡房
哈萨克族从古到今一直从事着畜牧业生产,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那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据史籍记载,哈萨克族的远祖乌孙人住的就是毡房。公元前105年,远嫁乌孙王昆莫的汉朝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中写道:“……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就说明哈萨克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居住毡房了。
哈萨克族的毡房分为大小两种。大毡房,由两部分组成,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圆弧形;另一种为小毡房,外形为圆锥体。
顾名思义,毡房的主要原料是毛毡,但其架子则是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木做成的。是由一扇扇网格状编壁组成的。编壁高1.5米左右,每扇宽3.2米左右。每座毡房根据大小不同,由6至12扇编壁构成。由于编壁能伸能缩,搭建时打开,搬迁时可以合拢捆扎。方便而又结实耐用。
上部伞状弧形顶主要由圆形天窗和撑干构成。天窗直径约1米左右,将弧形红柳木加工成圆形,钻几十个小眼,把撑杆上端塞进眼内,衔接处用未处理的湿骆驼皮包扎后晒干,再用弯成半圆形的细木交叉嵌在天窗顶上,呈锅底朝天形。撑干的上端笔直、顶端箭头光滑、细圆,长约3米左右,下端弯曲。当把编壁拼和捆扎成墙之后,把撑杆的箭头插入天窗上的小眼内,下端弯曲的部分绑扎在编壁的交叉处时,整个就形成穹形架子。
毡房屋架打好后,编壁墙外要围彩色墙蓠。墙篱是用长短、细粗、大小一样的笈笈草编织成的草帘。围在靠毡房门两边的草帘尤其讲究,每根笈笈草上都绕彩色毛线编织成对称、和谐的图案,使毡房内看上去更加美丽。墙蓠绑扎好后,外围再围上用羊毛擀制毡子,并用绳索连接固定。屋顶部分盖蓬毡、天窗上蒙顶毡盖。天窗盖是活的,上面系有可以来回拉动的绳索,平常都是开着的,夜晚或遇有下雨或刮风下雪时封盖。
毡房门高约1.40米左右、宽约0.8米左右。房门一般是双扇木板门,刻有各种花纹或山水花卉。外面是用笈笈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
室内布置也很讲究:正对着房门处,靠墙摆一些装有贵重物品或衣服的木箱和木柜子,两边整齐地叠放被褥,用各种花布盖好。围着火炉铺有半圆形的花毡坐褥,供来客使用。
这种毡房搭建、拆迁容易,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八九级的大风中也能安然无恙,是牧民们挡风避雨的好住所。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