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剧有傩味
布依族的戏剧有布依戏、地戏、板凳戏等。其中布依戏流传最广,已有200多年历史。布依戏是布依土戏和布依花彩调戏的统称。布依土戏由八音坐唱(亦称“板凳戏”)发展而成,成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至今仍由民间艺人按寨组成戏班,业余演出传承。每个戏班30多人,演员有生、旦、丑、大王、武将等分工。伴奏有锣、鼓 、二胡、月琴、箫、笛、木鱼等。以布依语演唱、道白对话、插科打诨,以汉语说引子、定场诗和自报家门。剧目有本民族传说故事和移植汉族传统剧目两类。演出时间多在春节或农闲季节。正戏前跳加官、敬戏神,结束后扫台,都是固定程式。“文摇扇,武挥刀”,化装简单,戏装依剧目内容而定。民族剧着民族服装,移植剧仿效汉地戏装。
|
|
地戏面具(孟良) |
地戏面具(杨六郎) |
|
|
地戏面具 |
地戏面具 |
地戏因在平地演出,不需搭台设景而得名。民间传说地戏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学来的。戏班都是农民业余组成,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能组织起戏班,并在农闲节日里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现,所以群众很支持。演出时演员着戏装,戴面具于额部,面具下垂一块黑纱布遮住脸。武将头插野鸡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以杨木雕成,着色画成各种人物脸谱,有胡须髯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有打击乐和管弦乐伴奏,剧目题材多取自《说唐》、《岳飞传》、《杨家将》等历史小说故事。用布依语演唱。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地戏起源于古代的“傩”,是戏剧艺术的“活化石”。
每当布依戏和地戏演出时,观众拥满场地周围的空地山坡,足见其被群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