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蚕的一生的确令人感到惊奇。它从蚕卵开始变为幼虫(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蚕),长大之后又吐丝结茧变成蚕蛹,最后经过蜕变成为蛾。一生四变,这种动与静的转变(包括蚕的眠与起)都引发了古人对天与地、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成幼虫就是生命的诞生,几眠几起犹如生命的几个阶段,蛹可以被看作是原生命的死亡,而蛹的化蛾飞翔,则是人们所追寻的死后灵魂的去向了。
蚕的生理变化与某些原始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蚕在远古被视为“龙精”、“天驷星”等神灵的化身和吉祥物,人们不仅隆重地祭祀它,还用陶、玉、骨、铜做成蚕、蛹等形状的饰物用作佩带品。因此,最早记载蚕桑发展轨迹的,并不是文献,而是许多反映蚕或桑的形象资料。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陶质或玉质的蛹形、蚕形、蛾形雕刻品。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掘出雕刻在象牙上的蚕纹。在江苏吴县梅堰(公元前约3000~2500年)的黑陶中也出现过蚕纹雕刻。此外,在山西芮城西庄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蛹,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蚕蛹等都生动地刻画了蚕蛹蜕变为蛾的过程。这些实物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意观察蚕的一生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半个蚕茧,当时的人们切割这一蚕茧很可能就是为了占卜,为了观察茧壳中蛹化蛾的变化情况。此后,在商、周两代的玉器上都出现了不少人首蛹身的形象,这更直接地反映了早期人们对于生命的联想。
桑
桑树的形象在古代艺术品中也频频出现。古人认为,桑林是与天相通的地方,于是扶桑便成了传说中的通天大树。这种扶桑神树,总是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较早的是四川广元三星堆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扶桑树座,树身高大,是极为罕见的精品。从湖北战国时期遗址曾侯乙墓出土的扶桑图案中,有一人正站在树下引弓射鸟,后人推测其为古代的神话人物后羿。
到了汉代,扶桑的造型更为多样。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就锈有一棵扶桑树,同一类的树形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的龙凤纹绣中也能找到。但更多的扶桑树出现在汉代的画象石上。这些桑树有的上面栖息着飞鸟,有的树下拴着马匹,还有采桑女正在采摘桑叶的场景。与现实中的桑树形象最为接近的,是战国时期采桑狩腊攻占壶上的图案,在这只青铜壶上十分逼真地刻画了女奴们在桑林中歌舞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