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地,是创造食物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农药、化肥、激素等各类农用化学品的广泛使用,以及连作障碍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以枯、黄萎病为代表的植物土传病害日益严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深刻影响。土传病害缘何会日趋显著,会对作物生产造成什么伤害,又该如何防治呢?
土传病害的概念
土传病害,顾名思义就是以土壤为媒介传播的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或借助植物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作物根部或茎基部侵染作物而引起的病害,在发病后期,能导致作物大量死亡,属于毁灭性的病害。这些病害的初次侵染,几乎都是来自于温室中的土壤。土传病害名列设施农业韭菜、黄瓜、辣椒、番茄、茄子五大作物难防病害之首,典型病症有:枯萎病、黄萎病、疫病、根腐病、青枯病等。
土传病害的原因
土传病害难防难治,究其原因是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多为多寄生微生物,可以侵染数种乃至数百种农作物和杂草,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和侵染力。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作物种植严重重茬(连作);二是使用未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携带有害菌,以及过量单一使用化学肥料,土壤盐渍化加重;三是土壤中有益菌的含量下降,无益菌大量繁殖和土壤有害线虫的增加;四是作物抗病能力下降。
土传病害的危害
危害植物的侵染性病害有3万多种,其中相当多的真菌和细菌病害以及几乎所有的线虫病害是土传病害。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因植物土传病害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土传病害对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危害更为显著。设施农业由于多种原因作物重茬日益严重,有些地区连续几年甚至几十年连续栽种同种作物,导致土传病害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少则20%,多则40%,甚至绝产,有些地区不得不又重新去种大田,土传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也是植保部门面临的棘手难题。
土传病害的防治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轮作: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农业措施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例如水旱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深根性作物与白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等浅根性作物轮作等,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病害需要轮作的年限不一样,掌握好轮作的时间才能有效。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可大大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程度。尤其对于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栽培制度:通过改进栽培方法达到防病的目的,比如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拔除病株,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消毒,氮磷钾肥合理施用以提高作物抗病性,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等。
土壤消毒:可选择施用石灰、大水浸泡、高温消毒、药剂消毒等方法。
药剂防治:若作物生长期出现了土传病害,选用相应药剂进行喷雾或灌根。
土传病害防治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即在预防土传病害时连同有益微生物也一并杀死。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有益微生物和病菌在土壤中相互竞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益微生物可以打败有害病菌,使病害不会发生。因此在防治土传病害时,一方面要消灭有害病菌,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倘若将有益微生物杀死,有可能诱发更有害、更危险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