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追寻阿斯特拉罕的荒漠蜥蜴(3)

从水到陆
2013年10月09日
Dosang偶遇呆萌货
我们寻找荒漠蜥蜴的第一站停留在研究黑死病的研究站——曾有研究认为中亚的里海附近是中世纪欧洲的鼠疫的发源地。这里有个小城镇,名字叫Dosang。沙沙一大早就开着充满肥皂味的“豪车”接我们去Dosang。突然,沙沙停下车朝后走去,我还以为车轮胎出事了,等他回来时,手里居然拎着一只欧洲泽龟!
阿斯特拉罕是半沙漠半荒漠半湿地的特殊环境。其周围是沙漠荒漠,南面是里海,伏尔加河穿过中间。作为伏尔加河的下游,这里出现了沙漠围绕湿地的奇特自然景观。湿地河流网络密布,给欧洲泽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这里的人不会随便吃野生动物,所以经常能看到龟自由自在生活在周边的湿地里。
让我差点迷路的众多沙丘(蔡波拍摄)"]
到了Dosang,我和同行的丹尼尔住在黑死病研究站内。同住的还有一批人——一位研究沙蜥的老师带着5个来参加夏日科学营的学生,还有2个研究沙漠昆虫的研究生。在上午预调查的时候,我在沙丘中跟着到处奔跑的麻蜥,不小心迷失了方向。当我奔上最高最大的沙丘想向同伴求助时,听见了“沙蜥老师”如帕瓦罗蒂般地吼着我的中文名。
夕阳中,大耳沙蜥迎着风沙,像思考着人生(蔡波拍摄)"]
"热得受不了的大耳沙蜥在草叶影子里歇息(蔡波拍摄)"] [/caption]
我们在不远处一片沙漠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蜥蜴——大耳沙蜥。它个头大、鼻孔朝天、胖乎乎的,脚趾上长着毛一般的鳞片,方便其在沙粒上奔跑。这小东西发怒时,会张开腮帮子,就像两只大耳朵——那可真是“嘴巴咧到耳后根”。滚烫沙漠的地面温度早已超过五十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大耳沙蜥的活跃。它们的行为也很特别,外出活动时不喜欢草丛,只喜欢沙地,发现了危险,就踮着脚急速奔跑,然后突然停下回头探看敌情。一旦离开天敌视线,它就晃晃身子,迅速藏进沙堆里一动不动。有时候隐藏得不好,会露出尾巴,甚至还露出脑袋——搞笑的是,它还以为自己隐藏很好,继续一动不动。而如果奔逃和躲藏都没能摆脱敌人,它就会突然转过身,张开大嘴进行恐吓。
鼻孔朝天的大耳沙蜥(蔡波拍摄)?"] [/caption]
隐藏不成功,露出了尾巴(蔡波拍摄)"]
隐藏不成功,露出了头(蔡波拍摄)"] [/caption]
成功的隐藏(蔡波拍摄)"]
无路可逃的小家伙,露出了凶狠的面目。它膨大的嘴,就像两只大耳,大耳沙蜥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蔡波拍摄)"]
呆萌呆萌的动物就是招人喜爱。我们一行人争着追拍大耳沙蜥犯二的表情。不过被追的滋味很不好受,一有阴凉处,它就会去躲避阳光,哪怕是一根细细的草影子,它也会去歇歇。这里沙漠发育良好,表面沙粒干燥得无法成型,我们没有看到大耳沙蜥的洞穴,略显可惜。

文章发布于:《新发现(青少年版)》,2013年第6期42-47页。 (本文内容与原文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