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会变色的蛇

从水到陆
2014年01月06日

作者:棋哥

在自然界中存在很多有颜色的动物,它们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皮肤的颜色,比如变色龙、壁虎等,但蛇会不会变色呢?会不会像传说的蛇妖一样,变成各种颜色?在几年前,科学家会告诉你这不可能。因为虽然一些蛇被认为会变色,但多数是观察的光线和角度引起的。
近年的一项科学考察发现,让我们知道大自然无奇不有,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真正会变色的蛇。这种蛇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的卡普阿斯河湿地附近,长半米。它和变色龙一样,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改变皮肤的颜色。科学家根据该种蛇的产地将其命名为“卡普阿斯泥蛇(Enhydris gyii)”,并对这种蛇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科学考察队的马克?欧里亚说:“当时,我们抓到了一条红褐色的蛇,并将其放到了一个特制的黑色桶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它的躯干变成了苍白色;这种具有变色龙特有的根据环境变换躯体颜色能力的蛇完全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对于这种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皮肤的颜色的蛇类,科学家尚不能明确的解释这一现象。
马克?欧里亚教授指出:这条独一无二的变色蛇是因发现地而得名的,有毒,主要在沼泽地带出没,其栖息地局限在卡普阿斯河沿岸的静水地区,其他地区未发现类似变色蛇。
科学家认为该种蛇是一种水蛇,和其他水蛇一样,它体长较短,是卵胎生的后沟牙毒蛇(见旁注)。大部分的水蛇都是有毒的,由于它们是后沟牙毒蛇,毒牙一般咬不到人,所以人们一直认为水蛇没有毒。卡普阿斯泥蛇属于水蛇中有毒的一种。
该种蛇类可能只存在于卡普阿斯河流域的热带雨林,目前主要面临着森林砍伐带来的威胁。环保组织警告说:该蛇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是来自森林砍伐的威胁;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婆罗洲森林覆被率已经从75%下降到今天的50%。

注:

Betung Kerihun国家公园:位于一个由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群岛共同管辖的小岛上。
后沟牙:后沟牙位于毒蛇口腔后部,只有当这种蛇的嘴张得足够大才能见到;毒牙一般咬不到人。
卵胎生:又称伪胎生。动物的卵并不产出,而是在母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直到产生新个体才后产出。与胎生的主要区别是: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黄,而胎生的胚胎发育则是由母体供应。卵胎生的出现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增加了母体对胚胎的保护。
延伸阅读:
http://reptile-database.reptarium.cz/species?genus=Enhydris&species=gyii&search_param=%28%28search%3D%27Enhydris+gyii%27%29%29
http://rmbr.nus.edu.sg/rbz/biblio/53/53rbz271-275.pdf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成员倾情奉献
文章来源:《少年百科知识报》2013年第37期第三版(文字与原文略有出入) 作者:棋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