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拟面向全国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科普知识宣传与保护的志愿者协会。目前已受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强力支持。协会立足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协会计划每年开展系列科普宣讲活动,能与各个大学、研究所、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机构展开合作。

入侵物种:罗非鱼

从水到陆
2014年09月09日

作者:九千岁

当谈到罗非鱼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家接一家的罗非鱼餐馆的画面。罗非鱼是我们国家境内一种“有名”的入侵物种,对很多本土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我们真正对罗非鱼又有多少了解呢。
全世界共有100多种罗非鱼,其中曾被人们在池塘养殖的约有15种。台湾地区是我国最早养殖罗非鱼的地区,“吴郭鱼”的称谓就是为了纪念吴振辉及郭启彰先生于1946年从新加坡将其引进。罗非鱼在世界范围内养殖量极大,和鲤鱼、鲑鳟类一样都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
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积静止水体内自然繁殖。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繁殖期间,雄鱼有美丽的婚烟色彩,腹部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口,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鱼腹部有3个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水温18~32 ,成熟雄鱼具有“挖窝”能力,成熟雌鱼进窝配对,产出成熟卵子并立刻将其含于口腔,使卵子受精,受精卵在雌鱼口腔内发育,水温25~30时4~5天即可孵出幼鱼。幼鱼至卵黄囊消失并具有一定能力时离开母体。
常见的罗非鱼原种为以下3种: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co mossambica)原产地在非洲的莫桑比克,也称“越南鱼”,是最早引种的罗非鱼,自1956、1957年分别由泰国和越南引人我国广东省进行试养。但引进过程中忽视提纯育种工作,造成品种退化,目前只用作福寿鱼杂交鱼的母本。另外,体型小,抗低温能力极差,大大制约了其推广。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co nilotica),原产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1978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与早期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具有体型大、生长快等优势,单养或作杂交亲鱼用,是联合国推荐的养殖品种之一。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co aureus),原产于西非尼罗河下游和以色列等地,国外称蓝罗非鱼,1981年由广州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先后通过香港从台湾引进试养。从1984年起,逐步向全国推广养殖,比尼罗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特别是它们的性染色体为ZW型,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可产生全雄罗非鱼,较多的是作杂交亲本使用(主要是作为奥尼鱼的父本)。
lf fig1

1. 三种罗非鱼:依次为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

说到罗非鱼的人工繁殖,就一定联系到性别控制,雄鱼生殖耗能小,有明显的生产优势,全雄系是理想的育种目标。罗非鱼类中存在着两套性的遗传机制,即XX ~XY 型和WZ ~ZZ 型。奥利亚罗非鱼为WZ ~ZZ 型,雄性配子同型(ZZ),尼罗罗非鱼为XX ~XY 型,雌性配子同型(XX)。罗非鱼类的性别决定牵涉着两个雌(W、X)和两个雄(Y、Z)性染色体。杂交时,XX ~XY 型的尼罗罗非鱼雌鱼(XX)产生一种(X)卵细胞,WZ ~ZZ 型的奥利亚罗非鱼雄鱼(ZZ)产生一种(Z)精子,精卵结合,其杂种奥尼鱼为没有染色体Y和W参加的XZ型雄鱼。从理论上说应是100%雄性鱼,但在生产上很少获得全雄鱼。主要是与亲本不纯有关,常染色体对性染色体的修饰或异源基因渗入也有一定关系。
为控制其繁殖力,提高生长度而生产全雄系的育种方法也难于获得100%的雄鱼,当少数鱼种从鱼塘中混入江河后,可能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并大量繁殖。自人工养殖兴起,珠江水系就一直有罗非鱼的分布,10年前就已经“成功”入侵闽江。罗非鱼繁殖力与抗病力强、肉质好,曾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改善第三世界蛋白质结构的肉食鱼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推行的“菜篮子”工程中唱过主角。近年来,罗非鱼又为我国淡水养殖出口创汇带来明显效益。然而,其流入自然河流多少会带来严重入侵,主要来自于对食物链的破坏、土著种生存威胁和特异病原传播等方面。如何评估和利用罗非鱼,是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用罗非鱼大侧肌加工的出口鱼片

2. 罗非鱼大侧肌加工的出口鱼片

中国科普博览-从水到陆专栏 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sar.blog.kepu.cn/